摩呵般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2|回复: 0

诸佛要集经:当为众生说十二因缘,一切诸法从因缘起,设无因缘则无所起亦无所灭。

[复制链接]

1074

主题

0

回帖

340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405
发表于 2023-6-13 10: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闻如是:

  一时,佛游摩竭国柰丛树间,于其乡土北有山,名因沙旧(晋言帝树石室),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千;
    菩萨二万,皆不退转不起法忍,身口意定总摄三世,独步三界开化众生,应病与药各令得所,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
    复有诸天八万四千,悉志佛道。


  尔时,四部各往诣佛,虽欲听经不能专精厌所讲法,各各匆匆多所务求,追逐五浊以为事业。


  佛心念言:“众人患厌所宣道教,不肯复来咨受法言,不见如来,不闻正典,不入心耳,心不思惟不能修立。”


  佛自念言:“吾欲示现如像燕处,不自现形到他方佛土,与诸佛俱宣讲诸佛之要集。”


  佛复观之,诸佛世尊会于何方?辄睹东方去是八万四千亿诸佛世界,国名普光,佛号天王如来、至真、等正觉,现在说法,诸佛会彼。


  佛告阿难:“如来当入因沙旧室燕坐三月,诸天、龙、神、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若有来者解喻其意,勿令入室。”


  阿难白佛:“大圣垂恩,有尊巍巍,神妙诸天,其威洞彻,身形微妙,心意叵见,往来周旋,不能将护。
    难既弱劣,无神足力离大德铠,神变所为不及目连。
    大目连者,如来咨嗟神足第一,飞到十方无所挂碍,独可委付护于后事。”




  佛告阿难:“勿有此言!如来至真不须人护。
    今佛观察天上世间,诸魔、梵天、沙门、梵志,诸天人民阿须伦,无能作威动移如来无上至真之所建立也。
    汝且默然,如来在众能自将护,不须卫者。


  “又若阿难!若有毁除士、毁除女,薰士、薰女、诸天、龙、神、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若非人,来到尔所,如来至真如在燕坐,汝当为说如是道教:‘法难可遇,了义亦然,人身难得,经道希有,如来兴世劫数时出,能信如来所宣经典,出家为道见善师友,能从启受精进爱乐,亦复难遭。
    若复蒙睹明经比丘讲清净法,此不可得,心好放施。
    若遭众祐授于供养,受能净毕,是亦难遇。
    假使孝顺反复报恩,又勤学问遵持经戒死死不毁,是亦难值。
    若复有人愍哀众生,而发无上正真道意,适发心已寻能奉顺随佛之教,究竟菩萨,是最难矣。’”


  佛告阿难:“如来燕坐,四部之众,诸天、龙、神、阿须伦等、人与非人,来到尔所欲听经法,当为宣传如是法教。”


  佛复语阿难:“汝承佛教为宣如斯:‘如来至真无数方便随时化人,弃捐非法迷惑邪见,汝等承命修正真教。’


  “阿难!于彼何谓邪见?
    谓礼他人妖伪之术,顺于诸天奉事鬼神、枯骨朽木山树、江河泉原石神、天地日月、东西南北北斗社君,蟒蛇鸟兽麋鹿蛟龙,承事若干殊异魍魉,是谓邪见。


  “复次,阿难!计受吾我,着人寿命,断灭计常,是谓邪见。
    举要言之,当复为汝说微邪见,若族姓子及族姓女,自起妄想,欲得声闻缘觉之乘,若复得佛当取灭度,是悉为邪见。


  “复次,阿难!如来至真在于燕处,当为解说如斯法要:‘汝等学人,常当慕法义、乐于法乐,以法为上,念修清净,好于笃信多所欢悦,惭愧恭恪战战恐畏。
    在于三界不疑解脱,慈悲喜护行四等心,所迳历处常能应时,忍辱和雅谦逊下意,


    但归于义不取严饰,唯归于慧不取识着,唯归妙经不取绮辞,唯归正法不取于人。’
    教令遵修深妙法忍。


    所言解度谓三脱门,勤奉空行不计吾我,修于无想弃捐希望,遵行无愿消除所誓。






  “当为众生说十二因缘。一切诸法从因缘起,设无因缘则无所起亦无所灭。
    当审谛观十二因缘起,察其根源而奉行之;
    彼若不谛观十二因缘而致此难。


    当云何观?
    阿难当知,十二牵连悉无所生,无所生者不起法忍,若不生念是为审谛观十二因缘。


  “当复分别贤圣正行,为众说法。


    何谓圣谛?
    所行诚信。其圣谛者,若以心听计于圣谛,无诚无欺;无诚无欺者,以是之故名曰圣谛。
    真谛之义是谓诚信而无所生,其真谛者实为真正,为离欲谛、为信解谛、无言辞谛、无所行谛、不造苦谛、无所有谛、无应不应无举无下谛,则为一谛,无有罪谛、不灭度谛,则无为谛。


  “假使,阿难!解一切法不起不灭,悉无所住无异众生,是谓贤圣谛。
    以故如来说如此法,贤明弟子行于无为,欲晓了慧,令苦不起,至无所生,是谓苦谛。
    若遭恼患在于苦痛,不习诸行断于因缘,因缘已断,是曰弃舍于习谛矣。若能永灭尽一切苦长无所生,是谓尽谛。


    何谓道谛?
    若修道义不为二业,善不善法入一品明,求如是路,是则名曰为三脱门。
    诸过去佛及与弟子,由此道路至无所至而取灭度,是为名曰八贤圣路:
    一曰、正见;二曰、正念;三曰、正言;四曰、正业;五曰、正活;六曰、正方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以此护意因说平等,性以平等则于诸法不怀妄想,此乃名曰还入径路。


  “又复,阿难!说法若兹,汝等精勤归四意止,为诸众会颁宣解说三十七品道行之法,使立法教。


    何谓于彼三十七品?
    若住顺义,悉达自然假文字耳。
    若等文字,如来以此建立诸法。
    是诸文字亦自然空,不生不坏。
    若有说者不说亦等,不增不减,所以文字以等故等。
    假使,阿难!比丘等知文字,是道品法所住顺义。


  “又复,阿难!如来在燕,若有天、龙、鬼神、犍沓和、人非人来,当为讲说三世平等。
    何谓为三?
    过去已灭、当来不现、现在无住,堕在颠倒,是亦本净。
    一切诸法亦复悉空,无有三世,亦无所住,过去已空,当来亦空,现在亦空,亦如空空,无空亦空,如三世空,人空亦如是。
    三世空名曰平等,入于一义无有若干,若为说法,能除三界,乃为安耳。


  “何谓能除三界?
    若有比丘,应时思惟而观察之,欲界、色界、无色界者,心想所生,其思想者亦无所有。
    其无所有了三界已,无想而想,无进无怠,无所建立,亦不誓愿,不思不念,皆舍心念,得三脱门,殷勤专精而修明证,奉三脱门空无相愿。
    何谓三脱?
    得至明证不舍平等,畅于诸法无作不作,知一切法皆当归尽,不入于禅意不堕落,不计有一亦无若干,是三脱门而得明证。


  “又复,阿难!当为说法使去五阴。
    何谓为五?
    色、痛、想、行、识,是为五阴。
    若受此者则为盛阴,不受无阴;假使修行处于闲居,当作此观。如来常说,色如聚沫,痛痒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心识如幻,佛光逾日,慧越虚空,亲说言教告修行者,当作此观。
    如来所讲可入义者,吾不解了不即启解,欲界如聚沫是亦空耳,色界亦无,无色无处,不着三界,其不猗者则无处所,聚沫无我无人寿命,以是之故,一切诸法无人众生,悉如聚沫水泡、野马芭蕉。
    识如幻化亦空,不着三界,若游诸法不着三界,无有处所则无所猗,其幻化者不复处当我人寿命,其了实者亦无我人寿命之本,其观五阴如是无处,则无五阴。


  “又复,阿难!当复说法,分别消除内外六入,具分别之。
    何谓内外六入?
    如来常说,其吾我空。
    所以者何?悉本净故,眼耳鼻口身意亦空,本净无身。假使本净空无诸入,则无色、声、香、味、细滑、法处。


    设无眼、耳、鼻、口、身、意,无因缘识,无内外六入。
    何谓外六入?
    于一切法悉无所受,亦无所舍,从思想生外诸六入,不习诸入则无处所。”


  佛语阿难:“如来燕坐,若有人来,当为解说如此法义。
    佛建威神显其变化,若有应器当应度者,悉闻此法;
    其余众人都不见闻,睹佛默然口无所说。”


  讲是法时,五千比丘漏尽意解,四万二千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三百比丘尼得阿罗汉,七千众人得离爱欲。


  尔时,世尊教阿难已,复告阿难:“汝诣石室,当为如来布其座席,唯用刍草,如来坐上三月燕处。”


  阿难白佛:“当施床榻布令细濡,用刍草为?”


  佛告阿难:“且止!且止!诸过去佛、如来、至真、等正觉皆用刍草以为座席,不以柔濡文饰重座为佳快也,修顺道法乃为大安。”


  阿难受教,即从坐起,舍于众会,出外求草。应时无数百千亿天,各取柔濡天上好草,着阿难前。
    阿难即取持诣石室,为佛敷设刍草之座。
    敷这竟已,应时无数百千亿天,各取天衣敷着草上,所敷衣具其数甚多,设着天下不能悉受;佛之威神变所敷衣,高四寸耳。


  佛从座起入帝树石室,无量妓乐不鼓自鸣,天雨众华大千世界积至于膝,佛这燕坐三昧正受,化其石室皆如水精,三千世界诸有众生德本纯淑,悉见如来坐于石室,犹如明镜见其面像。
    佛演右掌百千亿光,其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日月之光悉为覆蔽。


  当尔之时,一切众生除淫怒痴,不怀自大贡高嫉妒,亦无劳倦斗讼之患,慈心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等无有异。
    世尊三昧,其行永定无住无业,自然如空行无妄想。
    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应时佛土见佛威神神力变化,二万二千天子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各取天华散于石室以供养佛,绕室三匝忽然不现。
    天所散化悉覆山涧化为佛寺,其香普周三千世界莫不闻薰。
    佛便变身,诣于天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所,至普光世界。


  尔时,十方江河沙等刹土诸佛,因五浊世众生难化故,皆现诣天王佛所,亦如能仁如来至真,彼土若斯淫怒痴盛,自大憍慢反逆不孝,谀谄邪念志在下度。
    所以者何?本土众生,不往见佛不肯启受,既有所闻不听不入不思奉行。
    以故诸佛善权方便而坐燕室,更化变形诣普光界天王佛所,讲说分别诸佛要集。




  “何谓佛要集?
    诸佛世尊,所载众行以备无所,复进最后究竟,愍爱众生故,名诸佛要集经典之义。
    如来至真灭度之后,当为众生发去覆盖,诸佛大圣则是法主,德过须弥、智超江海、道越虚空,不可为喻,用一切愚人懈怠放逸不顺法教,复受经典。
    彼等何故懈废迷荒,缠绵阴盖不免三趣?诸佛世尊见此义故合要集法。


  “于时于彼普光世界,不可计会无数诸佛,悉共集会其土。
    何故而谓普光?
    彼土纯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皆诸菩萨充满备悉,其土菩萨各各自有金色光明,相好严身光耀普照靡不通遍,故谓普光。


  “何谓诸佛要集?
    则如真谛遵崇诸法。
    何谓诸法?何谓为崇?何谓为遵?
    一切诸法悉为一法,此诸法者亦无有法,亦无非法,亦不可说。
    所以者何?其无法者,则无所生亦无所起,而为说法不久长存,以假言耳。内有六入外亦六入,五阴诸种及与诸入,是谓一切所有,以假言耳分别章句。
    一切诸法如真谛观,则无五阴、四种、诸入,无有断灭亦无有常无有坚固,是故言曰诸法无言。
    一切诸法本净则空,无有其名,其命所说亦无所有,一切诸法及与名号,皆亦自然悉无所有,是诸佛要集。


  “何谓为崇?
    谓崇澹泊悉无所生,崇于无欲、崇于真谛、崇于无本,而崇法界、崇于本际,诸法悉空,崇此真谛,一切诸法皆无所住,无所习行,无行不行,威仪礼节,不取当来。
    无我所无诸所受业,则无君主亦无被服,不可睹见,为究竟尽故不可尽,假有文辞。
    其无尽者则无所生,其为本净,谓志澹泊亦无所生,舍离所生及无所生,已所崇者无声无寂,无能堕落亦无退者,除诸劝助,则无有底亦不无底,不起不生,讲宣平等亦无想念,无近无远亦无足迹,故谓为崇。


  “是所崇者谓入法城,一切诸法假有号耳,无来无往,无得无不得,无有将往亦无还返,不正不邪,不闻不见,无念无知,不恐不惧,无爱无处,无寂不寂,不粗不细,不长不短,不中不彼,不来不藏,不得因缘,不安不危,悉不晓了亦无所行,无所兴废亦无蠲除,不令发起,不养不眠,不思不想,不达不念。
    无有限节,所念无量,无守无护,无所呼来,不度彼岸,不有处不无处,不断灭不计常,不失不得,无去来今,无慧无不慧,不众不寡,无音不言,亦不所入,无恐无字,亦不入文。
    不动不摇,不远不近,无礼无不礼,不希名称,亦无吾我。
    无人寿命,不戒不犯,不忍不诤,不进不怠,不可所不无所,非清非无清,非空非无空,不身不无身,不讲名号等如空空。
    无毕无不毕,不教化,不愿不离,不作无不作,以无殃衅亦不除罪,无想无不想,不动不舍,施亦不受之,初不与之,不调不寂,不灭不等,不使灰尽,不尘不离尘,不堕不落,不染无不染,不忘不念,亦不愁亦不忧戚。
    无思无不思,无应无不应,无双无只,不游不在,不此际不彼岸,不彼不此,不临岸不陆地,无底无中,不住度,无能度者,不动迹不志愿,不退转,不合会,不断不坏,不还合,不相比,不着不脱,不取无不取,不虚空无不空,光明无底,不爱寿命,无人无教,常当讲说舍诸处所,是入法城。
    其不入者着菩萨字,说无著法不见住处,斯曰为崇,是佛要集。


  “何谓为遵?
    诸法常住住于法界,其能奉行如是法者,是谓为遵。


    何谓为法?
    所名法者不念于法,无所除毁,不怀希望,无不望,设无所望亦无想报,若不想报则除一切妄想,不造多不为少,不起不断,不念过去、不想见当来、不住现在,如是行者等于三世,则无言说,不用住故而致众生,是谓为法。


  “是故如来演此言教,佛兴不兴相住如故,法界亦然,法界住者法界寂然。
    以何等故,名曰为法?致寂然者以纯淑喻,因此故曰诸法寂然。




  “何谓无纯?
    计是我所自谓有身,因缘诸见名色思想,处所言辞识知依猗,所谓名号心思称量观察本末,意所专惟,受诸五阴、四大、诸入,我当劝助开化三界,以当弃捐淫怒痴,名奉修道教证三脱门,致于道迹、往来、不还至罗汉道。
    吾当思念修四意止,意断、神足、根、力、觉意至于八道,三十七品照明四事灭尽尘劳,是为声闻,名曰不纯。




  “于彼何谓为寂然者?
    行菩萨乘,发大心言:‘我当成佛务求道慧,于此所行,我当布施舍于悭贪施以法财,净其禁戒断于众缺,谨慎守行建立忍辱,刈其瞋恚为柔濡行,当修精进推懈怠垢,遵修勤力处于闲居修于正受,教化为师还得一心,从三昧起念般若波罗蜜奉行其义,智度无极开化众生以求佛道。’
    一切诸佛由般若生,还成佛道降伏众魔,则转法轮度脱人民,以佛无为而令灭度,究竟佛慧学诸佛事,宣畅如来十力之业,佛十八法诸力根本四无所畏,分别辩才多所畅达。
    菩萨所说建立,应念出入进退,是为处所。
    一切望想诸所受取,敢可施行?无有此法,是谓纯淑寂然之无。
    其寂然者,斯谓为法,是则名曰诸佛要集。”


  佛言:“次复所言诸佛要集,则是初发菩萨心者言教之谓。
    何谓初发菩萨心者?
    谓无从生。
    所以者何?于一切心而无有心。
    其无心者则无所生,无所生者是初发心,因得还致无所从生法忍。
    又若初发菩萨心者坚固其意,于此菩萨当发其心犹如金刚。


  “何谓发心如金刚者?
    菩萨发心有十事行,为若金刚。
    何谓为十?
    一曰、游于无量生死之难;二曰、一切所有施无所吝;三曰、常有等心加于众生;四曰、我皆当度一切众生,以佛灭度而灭度之;五曰、度众生已亦无有人至灭度者,解一切法无所生故;六曰、分别晓了一切诸法;七曰、常加精进无所遗漏;八曰、其慧普入靡所不达;九曰、具一切智了入一门;十曰、诸所爱重无有增减,不以贪惜断诸所著。
    是为菩萨发心十事心如金刚,是佛要集。”


  佛言:“菩萨复有发心,皆于三界不起众想,不起无想。
    又佛要集,谓当奉行六度无极。
    何谓为六?
    有俗檀波罗蜜,没于世俗不应度世,亦有度世檀波罗蜜,不堕于俗;持戒、忍辱、精进、一心、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或有行俗般若波罗蜜,不应度世,或有行度世般若波罗蜜,不堕于俗。


  “何谓为俗檀波罗蜜不应度世?
    于是菩萨广有所施,供给沙门、外学、梵志、贫穷乞丐不安己者,饥者与食,渴者与浆,车乘象马、床卧衣被、金银珍宝、妻子男女、国邑墟聚,外诸所有若干种物,无所爱惜悉能惠舍,作是施已计于吾我,猗其所施。
    今我出养,彼人受之,我为施主无所贪惜,以从佛教行檀波罗蜜,今所施者以反施心,愿及一切众生之类,还此劝助令我所施,当使众生永得安隐。
    作是施者有三着碍。
    何谓为三?
    一、计吾我;二、计他人;三、计妄想施;是为俗檀波罗蜜不应度世。
    何者尔乎?缠绵在俗不得度故。




  “何谓度世檀波罗蜜不堕于俗?
    能净三品。
    何谓为三?
    一、于是菩萨若布施时不得吾我;二、不见受者而有所取;三、有所施未曾妄想而求还报也;是谓为三。
    有菩萨施以用劝助一切众生,若施众生不睹受者而有所取,则用劝助于无上正真之道。
    彼不察见所取食法,是则名曰度世檀波罗蜜。
    所以者何?得度世故。


  “何谓在俗?
    谓五盛阴之所覆盖。
    能舍此五,则曰度世。
    其无吾我无所想念,亦无所猗悉无所著,是曰度世。
    若已受戒,谓他毁禁不应法行,若复开化若干弟子,因我得度,我当成佛救济众生,自计有身不解本无,是俗尸波罗蜜不应度世。
    虽已持戒不计吾我,不见他人毁法乱禁,悉等济之,不舍生死不猗无为,虽度众生悉了无本,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复如是。
    无所著者则应度世,有所著者则堕于俗。
    又诸世间书疏咒术,章句算计,五经六艺,王者典籍,神仙之业,所学智慧而有悕望,是为堕俗般若波罗蜜。
    若于俗间所有希望不以为慧,晓空无相无愿之法,平等三世无去来今,等于三涂解法身一,不在生死不住灭度,开化一切普无所住,是为度世般若波罗蜜,是佛要集。”


  说此语时,天王佛国七那术菩萨,悉逮得无所从生法忍。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天雨众华,其大光明普照十方。






  “又佛要集者,谓菩萨地所入之处。
    何谓为地?
    所云入者,于一切法悉无所入,诸法无来亦无有去,一切诸法亦无所失,不念道地亦无所想,修治其地不见处所。


    何谓修治其地?
    菩萨修学第一住者,有十事法。
    何谓为十?
    一曰、清和其性;二曰、愍哀哀诸有形;三曰、等心欲济众生;四曰、好喜布施救诸穷乏;五曰、亲近善友咨启不逮;六曰、习求经典开化所疑;七曰、数念舍家不慕居业;八曰、志求佛身达之无形;九曰、开阐法施以示不及;十曰、蠲除自大常奉诚信。
    是为初发意菩萨所行十法。


  “又菩萨行二住,常当殷勤奉行八法。
    何谓为八?
    一曰、奉戒清净而无沾污;二曰、常修孝顺念报恩德;三曰、得住势力忍辱为本;四曰、遵修恭恪常怀悦豫;五曰、不舍一切众生之类;六曰、行无极哀未曾忘舍;七曰、奉敬师长视如世尊;八曰、精进务求诸度无极。是为八。


  “菩萨行三住,有五法。
    何谓为五?
    一曰、求于博闻而不厌足;二曰、开阐显施离衣食法;三曰、所兴德本劝助佛土;四曰、患厌无量生死之难;五曰、住于羞耻常怀惭愧。
    是为五。


  “菩萨行四住,复有十法。
    何谓为十?
    一曰、习在闲居志常寂静;二曰、知其限节心在止足;三曰、弃捐调戏嘲呓;四曰、常慎禁戒未曾毁犯;五曰、厌五所欲处调和地;六曰、而发其心永至成就;七曰、一切所有皆能惠施心无所著;八曰、其心常勇,不怀怯弱;九曰、一切所有无所爱惜;十曰、所集德本以施众生。
    是为十。


  “菩萨学五住,复有十法。
    何谓为十?
    一曰、舍于家业;二曰、远比丘尼;三曰、弃捐种姓悭嫉之念;四曰、离于愦闹众会之党;五曰、而释瞋恚斗讼之本;六曰、不自叹身不毁他人;七曰、除于十恶憍慢之意;八曰、常刈四倒不顺之教;九曰、翦于贪淫瞋恚愚痴;十曰、去于挂碍妄想之着。
    是为十。


  “菩萨学六住者,当具六法诸度无极,不习六事。
    何谓为六?
    一曰、其心静然不求声闻;二曰、其心明了不慕缘觉;三曰、其心不舍一切众生;四曰、见乞求者不怀怯弱;五曰、未曾修行愁戚之法;六曰、不慕高处绮饰之座。
    是为六。


  “菩萨学七住,舍二十事。
    何谓二十?
    一、不计身;二、不计人;三、不计寿;四、不计命;五、不计断;六、不计常;七、不望想;八、不计报应见;九、不见名与色;十、不猗于五阴;十一、不贪于四大;十二、不依于衰入;十三、不著于三界;十四、而恶不亲近;十五、永安无所著;十六、于无界无所作;十七、尚不着佛乃至究竟;十八、未曾顺从六十二见;十九、悉解诸法不诽谤空;二十、悉知无本不希望道。
    以行此法具二十事。
    何谓二十?
    晓了空行、明于无想、分别无愿、净修三场、常怀愍哀、慈于众生、不计众生、等观诸法、明解止门、无从生法忍、无起圣慧、宣一品义、蠲除众念、去诸妄想、舍诸邪见、灭尘劳秽、寂然观地、其心调和、志不怀害、不染结着,是为二十。


  “第八菩萨当行四法。
    何谓为四?
    一、心入众生以神通慧而开化之;二、见佛土空所观睹者令逮究竟;三、稽首佛身咨受不及;四、既见佛身观而审谛,是为四。
    复有四法:
    一、具足晓了众生根本,随其所好而为示之;二、严净佛土,殷勤精学如幻三昧;三、从其众生好喜应脱而济度之;四、察于众生所生五趣,逐而解之。
    是为四。


  “第九菩萨,当分别学善愿之本,从其所誓辄得成就,识别诸天、龙、鬼神、犍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所说言辞,则以辩才随其音响而为说法。
    从在胎中悉晓了知,及生堕地,种姓眷属在家出家,坐佛树下庄严道场,一切功勋具足佛法,靡不周悉。


  “第十菩萨,则当名之如来至真,若入此住处,其地者乃谓诸佛之道地也,号佛要集。




  “又佛要集,等于文字所说亦等,入于文字所说空门。
    何谓文字所说空门?
    一切诸法悉为空门。
    以何谓空?
    令当来法无所生故,诸法欲门除所著故。
    其度门者,宣畅诸法究竟本末。
    其行门者,一切诸法无放无舍不没不生。
    其名门者,一切诸法已离号字,其名本净无逮无失。
    其轻门者,悉度诸法轻慢之惑,及恩爱根报应因缘之所由生。
    其顺门者,宣畅诸法调定降伏。
    其缚门者,解一切法令兴寂寞。
    其焚门者,烧除诸法令甚清净。
    其焱门者,于一切法无有挂碍无著无脱。
    其趣门者,断除诸法所归音响不舍元本。
    其如门者,晓了元本不进不动。
    其随门者,从一切法而发起之。
    其处门者,于一切法亦无所处不坏忧戚。
    其作门者,不见诸法所造种姓。
    其等门者,于一切法奉修平等而不退转。
    其垢门者,计于诸法以离垢秽本末无疵。
    其受门者,摄取诸法而不可得,志于深妙,于六事入及一切法意得永寂。
    其岸门者,一切诸法令度彼岸,不见彼此度与未度。
    其生门者,不得诸法生老病死。
    其思门者,一切诸法悉为寂静,不念不舍无著不着。
    其法门者,法界常住则以随时兴显诸经。
    其寂门者,一切诸法皆在澹泊静寞之地而无患难。
    其虚门者,一切诸法,皆如虚空无本末无住。
    其尽门者,诸法悉尽而不退转悉亦永灭。
    其住门者,诸法无动无能摇者。
    其慧门者,因从其慧无所习行,悉无能知亦无不知无思无见。
    其斯门者,一切诸法无应不应,亦无合散旷其言辞。
    其阐门者,虽游诸法蠲除诸户。
    其盖门者,于一切法去诸覆盖,使知空无弃捐六事。
    其念门者,而于诸法消化所生不念不忘。
    其已门者,诸法皆由因空,而生恐惧缘生众苦。
    其去门者,于一切法舍离断灭有常之计。
    其数门者,悉于诸法不举所生,诸所有数无高无下。
    其立门者,一切法住,住无所住除诸所处。
    其无门者,虽在诸法无来无去,不立不坐不游不寐无应不应。
    其具门者,存于诸法具足无六无度不度,无所周遍犹如虚空。
    其阴门者,皆于诸法解知五阴起无所起。
    其响门者,解一切法无有音声,所谓无响永离文辞。
    其差门者,了于诸法虽处放逸而无驰骋。
    其固门者,明知诸法解散坚强永令灭度。
    其消门者,悉达诸法了其边际,而无处所无有终始,亦无有生犹如世尊。


  “计于文字无能堪任,倍加言辞亦无所有,亦复无名文字,无言亦不谈语,不执所向无书无读。
    所以然者,虚无实故。
    诸法如是,由此而有,是入总持。计于无者宣畅入空,其能入此近菩萨行。于诸文字解无疮病,不为文字之所系着,分别诸法所由次第,逮得圣慧音声所由。


  “假使菩萨入此文字空印门迹,若闻若受执念怀抱,为他人说心不堕落,
    则能蠲除二十众结:
    一、其志强而不怯弱;二、意念常存不为恍惚;三、能独步无所忌难;四、其心坚强不怀羸劣;五、志在羞耻惭愧不逮;六、意能觉了靡不通达;七、智慧巍巍莫不蒙曜;八、辩才之辞无一滞碍;九、致总持所闻悉持未曾忘失;十、除疑网无有犹豫;十一、通达不怀沉吟;十二、所在游居在于众人不怀增减;十三、言辞柔和无不稽颡;十四、若闻粗言不以忧戚;十五、性不卒暴而常安详;十六、所住明了分别音响;十七、了五阴品四大诸入报应因缘;十八、剖判诸法靡不通达晓了诸法,知人心念而为说法;十九、知处非处限与无限,晓了智慧明解善权随时开化;二十、识别进退出入之事威仪礼节,解了羞耻执坚牢剑所可游入,兴发无上正真之道。


  “说此文字空印之门,若闻若受,奉持讽诵,
    这得闻之致十功勋:
    一、世世所生不受女身;二、弃捐众难八不闲处;三、所在游居常得闲暇不怀匆匆;四、常值佛世这见世尊,便生悦豫;五、其心亘然供养大圣;六、如来见心为说经典;七、闻其所说辄即奉行;八、寻便逮得立不退转;九、晓了空慧逮无从生;十、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是佛要集。


  “又,所可宣佛要集者,等于三世,严净三场,逮无所生了真谛法,解了三界,畅淫怒痴,自然无乐,无断无常,无处无住。
    其三乘者归于一门,通达诸法而无所诤,入无等伦,无行无步,无想无比。




  “又计佛者,未曾觉成逮最正觉,不决诸法不知不得。
    佛不逮慧亦不无慧,不合尘劳亦无瞋恨亦不取证,不得不碍亦无所行,不住平等。
    佛不得道亦无所失,无法无众,佛不得佛,不想菩萨,不解不缚,一切众生本甚清净。
    佛不见法不闻不念,亦无所教,尊无所说亦无言辞。


  “解诸佛者乃知无言初不演音,于当来世亦无所宣,不教人说无慧不慧。
    佛非众祐亦非净毕众祐之德,佛不饮食,不施人食。
    佛无有身亦无形体,莫观如来有色身也,无相无好。
    无有经典及与法界,佛不出现亦不常存,未曾灭度亦无所灭。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永灭度故。
    佛不独立不处大众,无能见佛亦无闻者,无有供养。
    计诸佛法无有若干,亦复非一。


    佛不得道,不求处所,不转法轮亦不退还。
    佛如假号,计如佛者音声亦如,过去当来音响无异,去来平等。
    其平等者则无偏党,其无偏党彼无无量,其无无量彼无终亡,其无终亡不行医药,是佛要集。


  “所以宣传佛所讲者,欲以愍伤度众生故,佛无要集亦不分别,亦不讲论要集之义。”


  天王如来,讲说于此佛诸要集经典义时,普光世界万二千菩萨皆悉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时诸菩萨都不自见若干亿佛,但睹一佛天王如来。




  于是文殊师利住忍世界,心自念言:“今日十方各恒沙等诸佛世尊,悉来集会东方佛土天王佛所,普共颁宣佛要集法。
    吾宁可往诣彼世界,奉见诸佛咨受经典。
    吾常周行至于十方,稽首诸佛听所说法,于今悉集会一佛土,是时难值希未曾有,如是比像无上圣土显出于世,不可再遇难可见闻。”


  文殊师利报弥勒曰:“可共俱往诣天王佛普光刹土,无央数佛百千亿载悉会乎彼,俱同颁宣佛要集法,当共听受并见诸佛。
    所以者何?诸大圣尊皆会一处,难可值遇。”




  弥勒菩萨答文殊师利曰:“仁者欲往便可进路,吾不行也。
    所以者何?诸佛会者道德巍巍,不可攀喻,身不能见,亦不堪任睹形闻音。
    又,文殊师利!莫以像色观诸如来,佛者法身,法身叵见无闻无养。”




  文殊问曰:“卿不供养于如来乎?”


  弥勒答曰:“吾不供养。所以者何?如来至真不可供养,本无如来则无二故。”


  文殊又谓:“所言无二,为何谓乎?”


  弥勒答曰:“其无二者,谓无所著,不可称载,无有若干。
    所言无二,不造二业。
    何谓二业?
    言此尘劳是怀瞋恨,兴如是辈生灭之见,此为奉戒、是为毁禁,妄想彼此,斯谓为二;
    此为声闻、是为缘觉,斯平等觉。


    妄想如是则为造二。
    斯为声闻、为缘觉、为佛,怀如此想则曰为二。
    当除此法、奉行其法证明其法,此为二。
    分别其慧,其不解慧。
    假使,文殊!念持二慧志在进退,上至计佛则造二业。
    我于一劫若复过劫,讲说诸二,所演辩才而无穷极。
    所以者何?计诸二者而无有二,敢可颁宣皆入一义,一切诸法皆无若干。”


  文殊答曰:“卿身今者堕大颠倒,一切诸法悉无所生,强为分别,若干种辞反咨嗟身,我于一劫若复过劫,辩无穷尽。”


  弥勒答曰:“因其文字言有所著,察一切法实无所生相不可动。”


  时,文殊师利谓余菩萨:“诸族姓子!俱共往至天王佛所,见诸如来听受所说。”


  辩积菩萨报文殊曰:“如来至真不可得见,何因仁者而发此教,当共往见如来乎?如来何在,而欲见耶?曾闻佛说,如来至真无去无来,今计三世法皆悉空无,故不可见。
    向者文殊有此教言,往见如来。
    以何等眼观如来乎?


    肉眼见耶?
    为用天眼?若以肉眼,肉眼无见。
    所以者何?肉眼空故,空无所见。
    若以天眼,计于天眼无有想念,不以想念可见如来。”


  文殊告曰:“如族姓子今者所念,无有如来亦无经典,无见无养。
    如辩积意所趣云言,宁可称说分别言辞。
    诸佛如来,众生往来供养奉事,悉假文字,字自然空,以故平等此之谓也。
    如来无言无本无转,悉自然空,谓此二事悉平等矣。
    如来无言无本无转,其堪任者可共俱进,不肯者已,吾当独往。


“无形而现形,  亦不住于色,
 欲以开化众,  现身而有教。
 佛者无色会,  亦不著有为,
 皆度一切数,  导师故现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摩呵般若网

GMT+8, 2024-11-21 22:46 , Processed in 0.061205 second(s), 19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