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呵般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4|回复: 0

佛说长阿含经: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

[复制链接]

1074

主题

0

回帖

340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405
发表于 2023-6-13 18: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祇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诣迦维罗卫缅祇园中,至阿难所,头面礼足,于一面立,白阿难言:“波波城内有尼乾子,命终未久,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面相毁骂,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以前着后,以后着前,颠倒错乱,无有法则。我所为妙,汝所言非,汝有所疑,当咨问我。’大德阿难!时,彼国人民事尼乾者,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阿难语周那沙弥曰:“我等有言欲启世尊,今共汝往,宣启此事,若世尊有所戒敕,当共奉行。”


  尔时,沙弥周那闻阿难语已,即共诣世尊,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阿难白世尊曰:“此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来至此,礼我足,语我言:‘波波国有尼乾子,命终未久,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面相毁骂,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以前着后,以后着前,颠倒错乱,无有法则。我所言是,汝所言非,汝有所疑,当咨问我。”
    时,彼国人民事尼乾者,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世尊告周那沙弥曰:“如是。周那!彼非法中不足听闻,此非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朽塔难可污色。彼虽有师,尽怀邪见;虽复有法,尽不真正,不足听采,不能出要,非是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故塔不可污也。彼诸弟子有不顺其法,舍彼异见,行于正见。
    周那!若有人来语彼弟子:‘诸贤!汝师法正,当于中行,何以舍离?’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则二俱失道,获无量罪,所以者何?彼虽有法,然不真正故。
    周那!若师不邪见,其法真正,善可听采,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说,譬如新塔易可污色。然诸弟子于此法中,不能勤修,不能成就,舍平等道,入于邪见,若有人来语彼弟子:‘诸贤!汝师法正,当于中行,何以舍离,入于邪见?’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则二俱见真正,获无量福。所以者何?其法真正。”


  佛告周那:“彼虽有师,然怀邪见,虽复有法,尽不真正,不足听采,不能出要,非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朽塔不可污色。彼诸弟子法法成就,随顺其行,起诸邪见。
    周那!若有人来语其弟子言:‘汝师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应于现法成就道果。’彼诸弟子信受其言者,则二俱失道,获无量罪。所以者何?以法不真正故。
    周那!若师不邪见,其法真正,善可听采,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说,譬如新塔易为污色。又其弟子法法成就,随顺修行而生正见,若有人来语其弟子言:‘汝师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应于现法成就道果。’彼诸弟子信受其言,二俱正见,获无量福。所以者何?法真正故。


  “周那!或有导师出世,使弟子生忧;或有导师出世,使弟子无忧。
    云何导师出世,使弟子生忧?
    周那!导师新出世间,成道未久,其法具足,梵行清净,如实真要而不布现,然彼导师速取灭度,其诸弟子不得修行,皆愁忧言:‘师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竟不布现,而今导师便速灭度,我等弟子不得修行。’是为导师出世,弟子愁忧。
    云何导师出世,弟子不忧?
    谓导师出世,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而广流布,然后导师方取灭度,其诸弟子皆得修行,不怀忧言:‘师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而不布现,而今导师便速灭度,使我弟子不得修行。’如是,周那!导师出世,弟子无忧。”


  佛告周那:“此支成就梵行,谓导师出世,出家未久,名闻未广,是谓梵行支不具足。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广远,是谓梵行支具足满。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亦广,而诸弟子未受训诲,未具梵行,未至安处,未获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说,有异论起不能如法而往灭之,未能变化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不具足。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亦广,而诸弟子尽受教训,梵行具足,至安隐处,已获己利,又能受法分别演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具足满。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亦久,名闻亦广,诸比丘尼未受训诲,未至安处,未获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说,有异论起不能以法如实除灭,未能变化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未具足。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亦久,名闻亦广,诸比丘尼尽受教训,梵行具足,至安隐处,已获己利,复能受法分别演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具足满。
    周那!诸优婆塞、优婆夷广修梵行,乃至变化具足成神通证,亦复如是。


  “周那!若导师不在世,无有名闻,利养损减,则梵行支不具足满。
    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皆悉具足,无有损减,则梵行支为具足满。
    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皆悉具足,而诸比丘名闻利养,不能具足,是为梵行支不具足。
    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具足无损,诸比丘众亦复具足,则梵行支为具足满,比丘尼众亦复如是。


  “周那!我出家久,名闻广远,我诸比丘已受教诫,到安隐处,自获己利,复能受法为人说法,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亦如是。
    周那!我以广流布梵行,——乃至变化具足成神通证。
    周那!一切世间所有导师,不见有得名闻利养如我如来、至真、等正觉者也。
    周那!诸世间所有徒众,不见有名闻利养如我众也。
    周那!若欲正说者,当言见不可见。云何见不可见?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布现,是名见不可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郁头蓝子在大众中而作是说:‘有见不见,云何名见不见?如刀可见,刃不可见。’
    诸比丘!彼子乃引凡夫无识之言以为譬喻,如是,
    周那!若欲正说者,当言见不见。云何见不见?汝当正欲说言:‘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流布,是不可见。’
    周那!彼相续法不具足而可得,不相续法具足而不可得。
    周那!诸法中梵行,酪酥中醍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是法躬自作证,谓四念处、四神足、四意断、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
    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理不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诸贤!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胜?何者为负?’
    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我义如是;汝句如是,汝义如是;汝句亦胜,汝义亦胜。’彼比丘说此,亦不得非,亦不得是。
    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受,同一师,同一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正。’
    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句如是,汝句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
    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汝句亦胜。’
    彼比丘说此,亦不得言是,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正,义不正。’
    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
    若彼报言:‘我义如是,汝义如是,汝义亦胜。’
    彼比丘说此已,亦不得言是,亦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比丘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如是言:‘彼所说句正,义正。’
    比丘闻已,不得言非,当称赞彼言:‘汝所言是,汝所言是。’是故,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证,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祇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诸比丘!我所制衣,若冢间衣,若长者衣、粗贱衣;此衣足障寒暑、蚊虻,足蔽四体。
     诸比丘!我所制食,若乞食,若居士食;此食自足,若身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食,知足而已。
    诸比丘!我所制住处,若在树下,若在露地,若在房内,若楼阁上,若在窟内,若在种种住处;此处自足,为障寒暑、风雨、蚊虻,下至闲静懈息之处。
    诸比丘!我所制药,若大小便,酥油蜜、黑石蜜;此药自足,若身生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药。”


  佛言:“或有外道梵志来作是语:‘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娱。’
    若有此言,当如是报:‘汝等莫作此言,谓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娱。所以者何?有乐自娱,如来呵责;有乐自娱,如来称誉。’
    若外道梵志问言:‘何乐自娱,瞿昙呵责?’
    设有此语,汝等当报:‘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着。
    云何为五?
    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着;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着。
    诸贤!犹是五欲缘生喜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也。
    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私窃偷盗,自以为乐,此为如来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放荡自恣,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犹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来所说正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诸比丘!呵责五欲功德,人所贪着。
    云何为五?
    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着;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着;如此诸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
    犹如有人故杀众生,以此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
    犹如有人公为盗贼,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若外道梵志作如是问‘何乐自娱,沙门瞿昙之所称誉?’
    诸比丘!彼若有此言,汝等当答彼言:‘诸贤!有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着。
    云何为五?眼知色,——乃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着。
    诸贤!五欲因缘生乐,当速除灭。
    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公为盗贼,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故为妄语,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有如是乐,应速除灭。
    犹如有人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
    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问:‘汝等于此乐中求几果功德?’
    应答彼言:‘此乐当有七果功德。
    云何为七?
    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
    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
    诸贤!是为此乐有七功德。
    诸贤!若比丘在学地欲上,求安隐处,未除五盖,云何为五?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彼学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隐处,未灭五盖,于四念处不能精勤,于七觉意不能勤修,欲得上人法、贤圣智慧增盛,求欲知欲见者,无有是处。
    诸贤!学地比丘欲上求,求安隐处,能灭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于四意处又能精勤,于七觉意如实修行,欲得上人法、贤圣智慧增上,求欲知欲见者,则有是处。
    诸贤!若有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使,正智解脱,不为九事。
    云何为九?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舍道,六者不随欲,七者不随恚,八者不随怖,九者不随痴。
    诸贤!是为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得解,远离九事。’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释子有不住法。’
    应报彼言:‘诸贤!莫作是说:沙门释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门释子,其法常住,不可动转,譬如门阃常住不动,沙门释子亦复如是,其法常住,无有移动。’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瞿昙尽知过去世事,不知未来事。’
    ‘彼比丘、彼异学梵志智异,智观亦异,所言虚妄。如来于彼过去事,
    若在目前,无不知见;于未来世,生于道智。过去世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
    或过去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亦不记;
    若过去事有实、可乐,而无利益,佛亦不记;
    若过去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
    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
    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
    以何等义,名等正觉?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说:‘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说言:‘此世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世间有常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此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此世间有边,唯此为实,余者为虚妄。’
    或复有言:‘世间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世间有边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
    或复有言:‘是命是身,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非命非身,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命异身异,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非异命非异身,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如来有终,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如来不终,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如来终不终,此实余虚。’
    或复有言:‘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余虚。’
    诸有此见,名本生本见,今为汝记,谓:‘此世常存,——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是为本见本生。’为汝记之。


  “所谓未见未生者,我亦记之。
    何者未见未生,我所记者?色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虚;无色是我,从想有终;亦有色亦无色是我,从想有终;非有色非无色是我,从想有终。
    我有边,我无边,我有边无边,我非有边非无边,从想有终。
    我有乐,从想有终;
    我无乐,从想有终;
    我有苦乐,从想有终;
    我无苦乐,从想有终。
    一想是我,从想有终;
    种种想是我,从想有终;
    少想是我,从想有终;
    无量想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虚。
    是为邪见本见本生,我之所记。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论、有如是见:‘此世常存,此实余虚,——乃至无量想是我,此实余虚。’
    彼沙门、婆罗门复作如是说、如是见:‘此实,余者虚妄。’
    当报彼言:‘汝实作此论,云何此世常存?此实余虚耶?如此语者,佛所不许。所以者何?此诸见中各有结使,我以理推,诸沙门、婆罗门中,无与我等者,况欲出过?此诸邪见但有言耳,不中共论,——乃至无量想是我,亦复如是。’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世间自造。’
    复有沙门、婆罗门言:‘此世间他造。’
    或复有言:‘自造他造。’
    或复有言:‘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
    彼沙门、婆罗门言世间自造者,是沙门、婆罗门皆因触因缘,若离触因而能说者,无有是处。
    所以者何?由六入身故生触,由触故生受,由受故生爱,由爱故生取,由取故生有,由有故生生,由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阴集。若无六入则无触,无触则无受,无受则无爱,无爱则无取,无取则无有,无有则无生,无生则无老、死、忧、悲、苦恼,大患阴集。
    又言此世间他造,又言此世间自造他造,又言此世间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亦复如是,因触而有,无触则无。”


  佛告诸比丘:“若欲灭此诸邪恶见者,于四念处当修三行。云何比丘灭此诸恶,于四念处当修三行?
    比丘谓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
    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
    内外身身观,忆念不忘,除世贪忧;
    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灭众恶法,于四念处,三种修行。
    有八解脱,
    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无色想,外观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想,住空处,四解脱。舍空处,住识处,五解脱。舍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定,八解脱。”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即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此法清净,微妙第一。当云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清净,汝当清净持之。”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摩呵般若网

GMT+8, 2024-11-21 19:37 , Processed in 0.059336 second(s), 20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