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呵般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9|回复: 0

出曜经:贪利养求望名誉称求他供养。

[复制链接]

1094

主题

136

回帖

393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39
发表于 2023-6-30 16: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芭蕉以实死,  竹芦实亦然,
  駏驉坐妊死,  士以贪自丧。”


    芭蕉以实死者,皮皮相裹叶叶相连,欲求其实终不可得,彼树常宜,根生一芽树便辄死,竹芦实亦然。是故说,芭蕉以实死。
    竹芦实亦然也。


    士以贪自丧者,
    所谓士者。
    勇猛大将能却外敌内奸不起,如此之比乃名大将,然彼大将思虑不出众人之表,贪入深阵不能自出于中自丧。
    或复有人。
    内实怯弱外现勇悍,设遭战斗之日见敌便惧,赏赐之际思在上首。
    调达比丘亦复如是,受人信施日啖五百釜食自称勇悍,能与结使众敌共战反招祸患,是故说,士以贪自丧也。


    駏驉坐妊死者,
    犹如駏驉欲深,固情交通自致其祸,既自丧身复杀其子,不能自安安能安人?
    调达比丘由此利养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所谓自陷于罪。


    云何亦陷他人?
    使阿阇世太子所施财货不可称计,然不致果报不获其福,是谓亦陷他人。
    二罪交集故致丧身,是故说,駏驉坐妊死。


 如是贪无利,  当知从痴生,
 愚为此害贤,  首领分在地。


  如是贪无利者,
    调达比丘,学致神足为已招祸,设不得神足者,其罪盖不足言,既贪利养不至究竟,是故说,如是贪无利也。


    当知从痴生者,
    皆是凡夫人志不坚固,或从正入邪不自觉知,设得信施快自喜庆,不虑后缘当受其报,是故说,当知从痴生也。


    愚为此害贤者,
    诸善之法皆是贤人所习,非是愚者所学,是故说,愚为此害贤也。


    首领分乎地者,
    谓调达比丘,通出入息起不净想,乃至顶法亦复如是,以其神通贪着利养自陷乎罪,是故说,首领分乎地。


 愚人贪利养,  求望名誉称,
 在家自兴嫉,  常求他供养。


  愚人贪利养者,
    不能明鉴善法,内自兴嫉外望供养,欲使四部众随时致敬,是故说,愚人贪利养。


    求望名誉称者,
    昼夜伺捕国王大臣一亿居士,猗豪力势贪求名称,观察前意随形应适,趣欲悦彼以获利养,或时在众虚谈万端欲现己智,独望尊贵余者处卑,内怀悕望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余者不得利养。


   调达比丘所诵经典,六万象载不胜,十二年中恒处岩薮空闲山间,持戒牢固如护吉祥瓶,以其贪着利养故,所造功德尽为恚火所烧,是故说,求望名誉称也。


    在家自兴嫉者,
    或有在家居士,家累自随每兴忌妒,吾今不欲见持行清净之人,设有梵行清净人来至我家者,不经日夜暂息便进,各还本居,复重生念,设欲住者恒乏利养,是故说,在家自兴妒也。


    常求他供养者,
    彼习行人复作是念:“我今名在道检,行出人表,当令蜎飞有形之类日来供养,衣服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使令余者不得其养。
    设见余人兴致利养者,横生妒嫉如失宝藏,是故说,常求他供养也。”


 勿猗此养,  为家舍罪, 
 此非至意,   用用何益?


  勿猗此养者,彼执行之人勇猛精进,少欲知足志趣牢固,常乐闲静思惟恶露不净之观,其间思惟善念:“夫人处世贪着利养者,自增慢惰渐坠于罪。”


    是故说,勿猗此养也。


    为家舍罪者,
    或在国王长者一亿居士、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不令诸人知我在某处家,论说神德戒行备具,是故说,为家舍罪也。


    此非至意者,
    捐弃恶缘修无量定,设遭遇恶违本誓愿,所行事业不自为己,是故说,此非意至也。


    用用何益者,
    亦复自隐不令人知,我持戒精进修阿练行,一坐一起复不使知,漏尽意解勇猛强记,辩才捷疾智慧无量,不欲闻人称誉己德。
    是故说,用用何益也。


 愚为愚计想,  欲慢日用增,
 异哉夫利养,  泥洹趣不同。


  愚为愚计想者,
    愚人计想念念兴恶,但求他养己行不均,在众人中独尊独贵兴致礼敬,愿令余者卑贱,是故说,愚为愚计想也。


    欲慢日用增者,
    夫中直之人厌患利养,戒闻施惠众德具足,解脱知见无观不入,功德已具堪任受养,福度前人已能消化复能济彼,是谓续如来种绍继贤圣。
    是故说,欲慢日用增也。


    异哉夫利养者,
    非法之义兴利养者,日损日减非至要处,舍正就危者,当知非贤圣道教,是故说,异哉夫利养也。


    泥洹趣不同者,
    至泥洹终其道不同,先学俗中妙法,次习贤圣道法,以次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故说,泥洹趣不同也。


 能谛知是者,  比丘真佛子,
 不乐着利养,  闲居却乱意。


  能谛知是者,
    彼修行人知人利养至为难消,身有瑕隙受彼重施,犹彼朽车轮轴不牢,载以重载必坏败车,定矣不疑。此亦如是,以无戒身受人恩施,必自坠堕恶趣。
    是故说,能谛知是也。


    比丘真佛子者,过去诸佛弟子翼从成就此德,当来诸佛世尊弟子亦当成就此德。
    云何名为佛弟子耶?
    答曰:“四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如斯四部弟子,一向承佛教诫,正使外邪众恶化作若干形像,来试四种弟子者,终不能得其便也。
    所以然者,以其真实谛故。


    凡夫下劣,不得称为弟子者何?
    答曰:“所以不称者,以彼人心犹豫不定故,或时承受佛教,或时着外道异学,如斯之类,不得称为佛弟子。”


    此贤圣弟子信根牢固,一向承受佛教敬奉三宝,此乃得名佛弟子也。
    或有说者,于如来所得无疑信根,是故说比丘真佛子也。


    不乐贪利养者,何以故?皆由如来言无二故。
    如佛契经所说,告诸比丘:“利养甜美,内人恶趣,不得至道,能离此者可成果证。”


    问曰:“已得阿罗汉果,有何不具而复修道?”
    答曰:“根门未具分别故,于退转法当求方便至不退根,不退根人当求方便进至念法人所,念法人复当求方便至护法人所,护法根人当求方便至定住根人所,定住根人当求方便至无碍根人所。”


    如是渐进功德之业,犹如不动牢固之行,自致无愿无想空定。
    是故说,不乐贪利养也。
    闲居却乱意者,
    常当五闲净法:
    一为喜,喜已所得。
    二为安,安止众生。
    三为自守,守行不失。
    四为念,念定不乱。
    五为待,待善去恶。
    所谓欲界者众乱之原,善求巧便勤求解脱,愿不生欲界,是故说,闲居却乱意也。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不知计数,   衣被饮食。




  夫欲安命者,
    安命有二事:一为身命,二智慧命。
    有身命则有慧命,设无身命何有慧命?
    如是,行人常当自护将育慧命。
    是故说,夫欲安命也。


    息心自省者云何?
    息心而自省己,所谓省己者,戒闻施惠是为妙法,若在第一义,便逮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是故说,息心自省也。


    不知计数者,昔有一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叉手白佛言:“唯然世尊!听诸比丘露其形体,人间游化与世殊异,岂不快耶?”
    佛告比丘:“咄愚所白,不入圣律违于道教,裸形露体者,外道异学尼乾子法,非我贤圣法律所应之行。设当我众裸形游世者,与彼畜兽有何差别?则不知尊卑贵贱父母宗亲。”


    复有异比丘往至世尊所,白佛言:“唯然大圣!听诸比丘着织发衣。”
    佛告比丘:“斯是外道异学所服衣被,非我贤圣法律所容受也。
    愚人当知!着织发衣者有五瑕秽。
    云何为五?
    一为臭秽,二为难近,三为饶虱,四为饶虮,五为热时佐热寒时佐寒。


    夫为道士披僧伽梨者,过去诸佛贤圣标式,是故说,不知计数也。


    衣服饮食者,
    已说僧伽梨复说衣被饮食耶?
    报曰,所谓衣被者,泥洹僧僧祇支、安陀卫、郁多罗僧。


    所谓饮者,
    甘蔗浆、黑石蜜浆、蒲桃浆、石蜜浆。


    所谓食者,
    食本有五:穄、粟、䵃、麦䵃、麦头麸,正根本食者粳米为首。”


    种种饮食者,恶生畏王请一比丘,敕太官:“与比丘精细饮食令如吾食。”
    比丘食已辞王出外。王问比丘:“饮食讫耶?”
    答曰:“已讫。”
    王意自念:“比丘所食必当粗恶,观色不悦必然不疑。”


    重请明日更食。
    比丘辞还精舍,明日更来。
    王躬自斟酌若干甘馔食彼比丘已,问比丘曰:“云何道士!食为甘美耶?”
    比丘答曰:“如食所食。”
    王内兴恚:“吾躬自具食,道士故言如食所食。”
    王复重请比丘,明日更食以苦酒煮𧰉豆食之,食已问曰:“云何道士!食为甘美耶?”
    答曰:“如食所食。”
    王问道士:“食好饮食亦言如食所食,得斯恶食亦言如食所食。
    将有何故?愿闻其意。”
比丘答曰:


“如笮瞻卜华,  出油用膏车,
 臭脂膏致远,  岂贵好以丑?


 百味食续命,  支形得行道,
 苦酒𧰉豆食,  全命何假彼。”


  时王闻已,内自惭愧无颜仰瞻。
    “我之所为极为可耻,乃兴恶意触娆贤圣,犹如愚人不自顾虑,便自兴意叉须弥山,不损于彼而自伤手,以小升斗欲量海水。
    我今所行其犹如此,自以褊狭小意,量度贤圣。”
    王复思惟:“夫修行人,不自为己但欲支命,得修行道亦复不望现身受报。”
    今身施好后获好报,施秽得秽如影随形,是以智者当清净施,莫怀妄想。
    是故说,衣被饮食也。


 不自望利,  不谄于人,  
  不依他活,    守己法行。




  不自望利者,
    昔诸比丘初学日浅贪着乞求,所在分越得食皆恶粗弊不甘,所游乞处正使得食或迟或疾。
    意转欲退不堪习行,内怀忧戚渐兴权诈,转习世法不复论讲契经律阿毗昙。


    世尊告曰:“汝等比丘!当观宿缘皆有果报。
    犹如尸婆罗比丘、阿那律比丘,功德满足不求自至,余虽有福不相为譬。
   能知宿缘有高下者,不当兴意起憎嫉心。”
    是故说,不自望利也。


    不谄于人者,
    行当专一身心相应,外现愚惑内智勇猛,心念口发无所差违,奸伪邪意常当远离。
    昔罽宾国拘秀那罗村,时有一人好事谄伪奸者,彼有塔寺名婆槃那,有一比丘恒给众僧清净水,此比丘皆欲现权诈佯如奸宄集聚阿练,比丘皆着百补纳衣,其色若干,往至彼村与主人相见,相问讯讫各一面坐。
    其人悲泣五体投地,谓诸道士:“为从何来而至贫家?为从莲华池来?为从他方世界?为从神仙山来?”意甚爱敬即请诸比丘:“愿明日于贫家食。”
    诸比丘报曰:“吾等所以来者,正为君一人耳,今以相造岂得受余人请耶?虽尔欲求度人之首良祐福田者,斯有尔许人无有过者。”
    即入家内敕诸仆使:“速办种种甘馔饮食,有诸神人道士来造我家,吾欲食之。”
    时诸比丘报语主人:“贤士竟为知不?我等涉学积有年岁,经行进止常有法则,六时行道不与常同,意欲经行清旦至暮暮达平晓,日出则食不违典律。”
    彼众中上座入语檀越:“吾一人者名曰一坐一食,饭食诸馔及以果蓏,一时赍来吾当咒愿。”


    檀越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办具种种诸馔饮食投于钵中,别上果蓏前受咒愿,复以酥饼蜜和麨别贡上座,望道士食已钵中遗。
    “吾得食之必获其福。”
    比丘受食咒愿已讫,问檀越曰:“颇有甘浆美饮不?”
    檀越报曰:“如贫家中浆有数种,蒲桃甘蔗石蜜诸浆种种皆有,不审尊者上座为须何浆?”
    道人报曰:“向所论浆,生来不饮初不历口,吾所问浆淳清重甘,储在积年味不变者,吾乃饮耳。”
    檀越闻已甚怪所以:“咄咄祸灾乃置此变。吾生斯念,谓诸道士皆获六通罗汉清澈;今观其踪正是大贼。”
    檀越寻语道人:“自少以来酒不过口,岂敢以酒施于道人?”
    道人即以奢勒里钱语檀越曰:“家若无酒,可持此钱为我酤来。”
    檀越闻已以手掩耳。“咄咄甚为可怪!何意道士持生业自随?此诸人等皆是赖鞮道士,有何道心?”
    即语道人:“别更使人,吾非汝仆使,乃令吾酤酒室?赖鞮道人!吾先不谙堕汝欺中,我今终不为汝所诳。”
    比丘报曰:“止止檀越勿兴斯谤,吾等所以来者,欲觉寤卿一人耳。汝前后以来费耗财货施不值主,檀越若下意者听我说譬喻。”
    报曰:“大佳愿欲闻之。”


    “可善听之。犹如善射之士,百步射毛时时乃中,或高或下或左或右不中其的,若以地为的而取射者,高下东西南北,所射皆着终不失地。
    今此大众亦复如是,不选择施者必值真人,若选择施者时时乃值,多有空出费而不益。
    大众之中四果备足,四双八辈十二贤士皆悉具有。
    欲取珍宝,当诣大海至须弥宝山,欲求贤人得道罗汉者当诣大众。
    檀越明听,更说一譬,开意受持,明者以譬喻自解。


    昔此贵邦有一侨士适南天竺,同伴一人与彼奢婆罗咒术家女人交通,其人发意欲还归家,辄化为驴不能得归。
    同伴语曰:‘我等积年离家,吉凶灾变永无消息,汝意云何为欲归不?设欲去者可时庄严。’其人报曰:‘吾无远虑遭值恶缘,与咒术女人交通,意适欲归便化为驴,神识倒错天地洞燃,为一不知东西南北,以是故不能得归。’
    同伴报曰:‘汝何愚惑乃至如此?此南山顶有草名遮罗波罗,其有人被咒术镇压者,食彼药草即还服形。’
    其人报曰:‘不识此草知当如何?’
    同伴语曰:‘汝以次啖草,自当遇之。’  


    其人随语如彼教诫,设成为驴即诣南山,以次啖草还服人形,采取奇珍异宝,得与同伴安隐归家。
    檀越当知,此亦如是。
    愚惑之人,一向直信施求罗汉得道者,何日可果?所在推觅终不可值。
    欲求真人罗汉者,当从大众索之,以次供养必值贤圣获果不疑。檀越复当明听,昔佛在世,大爱道瞿昙弥亲佛夷母,以金缕织成衣奉献如来,佛告大爱道:‘夫欲施者,当诣大众,何为独向我耶?吾亦是大众之一数,亦有微分,可持此金缕织成衣往施圣众。’
    如来三界特尊,犹尚不能偏受信施,辞让圣众不自专己。
    檀越颇闻此界南城内婆槃那寺主,给施众僧水者不乎?”


    檀越报曰:“久闻消息,生年已来不睹其形,今方乃知贤圣之人。”
    比丘答曰:“前后已来奸伪虚诈诳惑万端,侵欺檀越如我比者非徒一人,自今已始若欲设福,当诣大众,所求果报如愿克获。”
时彼比丘即说颂曰:


“毒蛇擎持颈,  被服虎斑文,
 行如鹤伺鱼,  闭塞寂无声。


 内无四等心,  欺诈于主人,
 是故离谕谄,  以真练精神。


 如来广普教,  三界廓然明,
 所以致利养,  由有贤圣道。


 施者忘悭贪,  尽心事三宝,
 是以离欺诈,  以法成其性。”


  尔时檀越即从坐起,五体投地敬礼圣众,愿受忏悔。
    “今蒙润泽昔所未闻,虽言父母尊长犹不能导引,真要遭蒙圣恩永除心垢。
    自今已始设当惠施不问多少,尽当诣众不敢自专。
    今重自归,愿诸贤圣尽为我师,当以四事供养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是故说,不谄于人也。


    不依他活者,
    昔调达比丘将五百比丘,受王重养供给什物,随时瞻视不失其意。
    此五百人皆仰调达得致利养,自无功德不足为贵。
    要当己身备具众法,自致供养乃可为贵。
    是故说,不依他活也。


    守己法行者,
    法者诸善之法恒念备具,不于余人受教授,沙门白衣以己内教授,息心令常精勤不失法度,恒随正法不堕邪部,是故说,守己法行也。


  自得不恃,不从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
    自得不恃者,
    夫人执德而不见其德,为而不见其为,自不恃德𣣋彼无德。


    调达门徒,已实无德虚受信施,皆兴愿求独尊无等,是故说自得不恃也。


    不从他望者,
    调达弟子各立限制,不得共相诽谤,称叹名誉,一人不说逐出众外,正说无德强说有德。


    是故世尊告诸比丘:“各各自守,慎莫虚称功德,行不合己,则致其殃不致究竟。”
    是故说,不从他望也。
    望彼比丘,不至正定者,意常侥幸有所希望,心意不专不履正行,于中终不能得出受定意,夫人入定,要当专意无他异念,是故说曰,望彼比丘,不至正定也。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如鼠藏穴,   潜隐习教。


  夫欲安命者,
    所谓安命者,众善普集,阐扬幽玄以为营命,非但衣服饮食而已,是故说曰,夫欲安命也。
    息心自省者,戒闻惠施智慧解脱,解脱见慧而自璎珞,是故说曰,沙门自省也。


    如鼠藏穴者,
    夫穴处之虫深则牢固无所畏惧,不为恶人弊虫所见侵害,不为暴火溢水所见烧溺,是故说曰,如鼠藏穴。
    潜隐习教者,
    尽具沙门内禁之法,潜居隐处,心意游寂节食知足,人若非人不得其便,是故说,潜隐习教也。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趣得知足,   念修一法。


  夫欲安命者,
    夫人所以周流四海,超越险难遂增艰苦,无毫厘之善,是故说曰,夫欲安命也。
    息心自省者,食知止足不广殷勤,设欲得衣被饭食床卧具,终无荣冀,是故说曰,趣得知足也。
    念修一法者,云何为一法?
    所谓一法者,于诸善法而悉知足,是故说曰,念修一法也。


 约利约可,  奉戒思惟, 
 为慧所称,   清洁勿殆。


  约利约可者,
    谨慎其行不为流耶所屈,设得利养,先劝施大众然后自受,当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为国王大臣一亿居士豪富长者,日夜咨受恒以推让为先,然后自表,是故说曰,约利约可也。


    奉戒思惟者,
    专意奉戒毫厘不犯,出入行来不失威仪,持心修戒如经火难,是故说曰,奉戒思惟。


    为慧所称者,
    诸有智人志崇高显,耻不上及,见有执行之人,共相扶佐成就其行,便共称叹誉其名德,是故说曰,为慧所称也。


    清洁勿殆者,
    昼夜精勤坐卧经行不失本业,清旦至暮暮经达晓,思惟止观食息不废,是故说曰,清洁勿殆也。


 比丘三达,  解脱无漏, 
 寡知鲜识,   智者忆念。


  比丘三达者,
    利根高德无疑解脱弃八除入,是谓一明亦名一达,诸漏已尽是谓二明,得诸神通是谓三明。


    复有说者,诸漏永尽是谓一明,知所从生是谓二明,自识宿命是谓三明。
    是故说曰,比丘三明也。


    解脱无漏者,
    彼执行人已去老死,死有四义:一为结使死,二为阴死,三为至竟死,四为自在天死,是谓四死。


    三达比丘永降二魔。
    云何降二魔?
    一者结使魔,二者天魔。


    是故说,解脱无漏也。


    寡知鲜识者,己身智慧广普无崖,然不与人间周旋,不与知识往反,唯有智者乃能分别,是故说,寡知鲜识也。


    智者忆念者,为诸梵行所见爱敬,知其神力信得自在无所挂碍,是故说,智者忆念也。


 其于饮食,  从人得利, 
 而有恶法,   从供养嫉。


  其于饮食,从人得利者,皆由前身好喜惠施,颜貌端正面如桃华,生豪族家饶财多宝,先笑后言和颜悦色,神识了朗聪明智慧,高才博学无事不知,所至到处增益法事,是故说,其于饮食,从人得利也。


    而有恶法,从供养嫉者,
    或有学人,展转相承而得供养,互相法则从一人得养,后人效之复来供养,亦不能分别智慧深浅道德多少。
    有智慧人反更轻慢巧诈虚名,反更恭奉,以真为伪、以伪为真,转相是非共兴诽谤:“我智慧才技出过于人,汝所知浅。”
    各伺其便枉杀良善,死者无限,令诸智人隐而不出,愚惑恶人在世纵逸。是故说,而有恶法,从供养嫉也。


 多集知识,  强服法衣, 
 但望饮食,   床卧之具。


  多集知识,强服法衣者,或巧伪之人着补纳衣,外阳下密内共同情,人间同处安行法步自不离前,是故说,多集知识,强服法衣也。


    但望饮食床卧具者,
    其有清信士女出逢见者,皆兴恭敬善心生焉,当见之际,如华开敷见日鲜明,心意哀愍不能去离。
    然彼人虽被纳衣,心如豺狼,如狸伺鼠,无戒受施不惟道德,欺惑世人不以经戒,众生奔趣如柱崩颓,犹渴须饮裸者得衣,心意敬待立望其福,谓为良祐福田不复是过。
    是故说,但望饮食床卧具也。


 当知是过,  养为大畏, 
 寡取无忧,   比丘释意。


  当知是过,养为大畏者,
    利养为病入骨彻髓,死堕恶趣必然不疑,多诸恐畏终已无安,若处人间多诸危害,欲自防护复无善助,住则畏死去则畏贼,是故说,当知是过,养为大畏也。


    寡取无忧,比丘释意者,
    或有族姓男女执信牢固,捐舍妻息出家学道,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到时持钵广福众生,得食粗细咒愿施家,缘是蒙祐尽得度脱。
    然少于知识,不广周旋,捷疾辩才应适无方,复为天龙鬼神八部之众所见尊待,来听正法受三自归,无数鬼神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是故说,寡取无忧,比丘释意也。


 非食命不济,  孰能不揣食?
 夫立食为先,  知是不宜嫉。


  非食命不济者,
    一切众生有形之类,依食得全其命。
    或有贪着饮食,以其贪故伤害众生数千万众。
    复有众生心无悭吝,于诸饮食不大殷勤。
    所以然者,皆由起八大人念,饮食知足取支形命。
    是故说,非食命不济也。


    孰能不揣食者,人得饮食便有出入息,神识得定进经行道。
    虽有四食,揣食为先,进趣行来皆能成办。
    是故说,孰能不揣食也。


    夫立食为先者,彼修行人意常观食,食从何来?为从何去?一一分别由食成果。是故说,夫立食为先也。
    知是不宜嫉者,
    或有行人深山隐处独乐闲静,骐驎戴一独无伴侣,各住只居亦无徒众。
    所以不乐贪在世者,见讥知微防虑未然,患出于对水溢于原,设无对者则我无患,是以圣人教人闲居不处愦闹,则无复有憎嫉之想。   
    是故说,知是不宜嫉也。


 嫉先创己,  而后创人, 
 击人得击,   是不得除。


  嫉先创己者,
    犹如有人没在污泥,不能得济拔彼厄难。己不能度安能度人?
    当求方便免济其厄。
    是故说,嫉先创己也。


    而后创人者,


    击人得击者,
    皆由人心未去是非,此现法报,犹仰唾虚空还下着面,不能计彼音响寂静无形,为人所骂但有音声,吾耳往听了无形质,何为空寂法中横生喜怒?
    愚人无虑自生识想,互相是非遂致丧亡。
    是故说,击人得击也。
    是不得除,愚人执意至死不改,设遇利养计为己有,于中生嫉不能广及,是故说,是不得除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摩呵般若网

GMT+8, 2025-7-13 04:13 , Processed in 0.061651 second(s), 20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