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呵般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2|回复: 0

南齐书卷五十四 列传第三十五  高逸佛道二家,立教既异,学者互相非毁。

[复制链接]

943

主题

136

回帖

3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438
发表于 2024-6-1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道二家,立教既异,学者互相非毁。欢著《夷夏论》曰:


  夫辩是与非,宜据圣典。寻二教之源,故两标经句。
    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
    此出《玄妙内篇》。
    佛经云:「释迦成佛,有尘劫之数。」
    出《法华无量寿》。
    或「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出《瑞应本起》。


  欢论之曰:五帝、三皇,莫不有师。
    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若孔、老非佛,谁则当之?然二经所说,如合符契。
    道则佛也,佛则道也。
    其圣则符,其迹则反。或和光以明近,或曜灵以示远。
    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智周万物,故无物而不为。
    其入不同,其为必异。
    各成其性,不易其事。
    是以端委搢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夷之服。
    擎跽磬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流之肃。
    棺殡椁葬,中夏之制;火焚水沈,西戎之俗。
    全形守礼,继善之教;毁貌易性,绝恶之学。
    岂伊同人,爰及异物。
    鸟王兽长,往往是佛,无穷世界,圣人代兴。
    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耳。
    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
    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乎?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
    下弃妻孥,上废宗祀。
    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
    悖礼犯顺,曾莫之觉。
    弱丧忘归,孰识其旧?且理之可贵者,道也;事之可贱者,俗也。
    舍华效夷,义将安取?若以道邪,道固符合矣;若以俗邪,俗则大乖矣。


  屡见刻舷沙门,守株道士,交诤小大,互相弹射。
    或域道以为两,或混俗以为一。
    是牵异以为同,破同以为异。
    则乖争之由,淆乱之本也。
    寻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
    始乎无端,终乎无末。
    泥洹仙化,各是一术。
    佛号正真,道称正一。
    一归无死,真会无生。
    在名则反,在实则合。
    但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
    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
    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
    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
    此二法之辨也。


  圣匠无心,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异施。
    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
    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
    优劣之分,大略在兹。


  夫蹲夷之仪,娄罗之辩,各出彼俗,自相聆解。
    犹虫嚾鸟聒,何足述效。


  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宋司徒袁粲托为道人通公驳之,其略曰:
  白日停光,恒星隐照,诞降之应,事在老先,似非入关,方炳斯瑞。


  又老、庄、周、孔,有可存者,依日末光,凭释遗法,盗牛窃善,反以成蠹。
    检究源流,终异吾党之为道耳。


  西域之记,佛经之说,俗以膝行为礼,不慕蹲坐为恭,道以三绕为虔,不尚踞傲为肃。
    岂专戎土,爰亦兹方。
    襄童谒帝,膝行而进;赵王见周,三环而止。
    今佛法在华,乘者常安;戒善行交,蹈者恒通。
    文王造周,大伯创吴,革化戎夷,不因旧俗。
    岂若舟车,理无代用。
    佛法垂化,或因或革。
    清信之士,容衣不改;息心之人,服貌必变。
    变本从道,不遵彼俗,教风自殊,无患其乱。


  孔、老、释迦,其人或同,观方设教,其道必异。
    孔、老治世为本,释氏出世为宗。
    发轸既殊,其归亦异。
    符合之唱,自由臆说。


  又仙化以变形为上,泥洹以陶神为先。
    变形者白首还缁,而未能无死;陶神者使尘惑日损,湛然常存。
    泥洹之道,无死之地,乖诡若此,何谓其同?


  欢答曰:


  案道经之作,著自西周,佛经之来,始乎东汉,年逾八百,代悬数十。
    若谓黄老虽久,而滥在释前,是吕尚盗陈恒之齐,刘季窃王莽之汉也。


  经云,戎气强犷,乃复略人颊车邪?又夷俗长跽,法与华异,翘左跂右,全是蹲踞。
    故周公禁之于前,仲尼戒之于后。
    又舟以济川,车以征陆。佛起于戎,岂非戎俗素恶邪?道出于华,岂非华风本善邪?今华风既变,恶同戎狄,佛来破之,良有以矣。
    佛道实贵,故戒业可遵;戎俗实贱,故言貌可弃。
    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
    云于翦落之徒,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


  又若观风流教,其道必异,佛非东华之道,道非西戎之法,鱼鸟异渊,永不相关,安得老、释二教,交行八表?今佛既东流,道亦西迈,故知世有精粗,教有文质。
    然则道教执本以领末,佛教救末以存本。
    请问所异,归在何许?若以翦落为异,则胥靡翦落矣。
    若以立像为异,则俗巫立像矣。
    此非所归,归在常住。
    常住之象,常道孰异?


  神仙有死,权便之说。神仙是大化之总称,非穷妙之至名。
    至名无名,其有名者二十七品,仙变成真,真变成神,或谓之圣,各有九品,品极则入空寂,无为无名。
    若服食茹芝,延寿万亿,寿尽则死,药极则枯,此修考之士,非神仙之流也。


  明僧绍《正二教论》以为:「佛明其宗,老全其生。
    守生者蔽,明宗者通。
    今道家称长生不死,名补天曹,大乖老、庄立言本理。」


  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好释法。
    吴兴孟景翼为道士,太子召入玄圃园。
    众僧大会,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不肯。
    子良送《十地经》与之。景翼造《正一论》,大略曰:「《宝积》云'佛以一音广说法'。老子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玄绝于有境,神化赡于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
    在佛曰实相,在道曰玄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
    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
    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
    法乃至于无数,行亦逮于无央。等级随缘,须导归一。
    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
    邪观既遣,亿善日新。
    三五四六,随用而施。
    独立不改,绝学无忧。
    旷劫诸圣,共遵斯一。
    老、释未始于尝分,迷者分之而未合。
    亿善遍修,修遍成圣,虽十号千称,终不能尽。
    终不能尽,岂可思议。」


  司徒从事中郎张融作《门律》云:「道之与佛,逗极无二。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辨是非。
    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
    以示太子仆周颙。颙难之曰:「虚无法性,其寂虽同,位寂之方,其旨则别。
    论所谓'逗极无二'者,为逗极于虚无,当无二于法性耶?足下所宗之本一物为鸿乙耳。
    驱驰佛道,无免二末。
    未知高鉴缘何识本,轻而宗之,其有旨乎?」往复文多不载。


  欢口不辩,善于著笔。
    著《三名论》,甚工,钟会《四本》之流也。
    又注王弼《易》二《系》,学者传之。


  始兴人卢度,亦有道术。
    少随张永北征。
    永败,虏追急,阻淮水不得过。
    度心誓曰:「若得免死,从今不复杀生。」
    须臾见两盾流来,接之得过。
    后隐居西昌三顾山,鸟兽随之。
    夜有鹿触其壁,度曰:「汝坏我壁。」
    鹿应声去。
    屋前有池养鱼,皆名呼之,鱼次第来,取食乃去。
    逆知死年月,与亲友别。
    永明末,以寿终。
------------------


    又同郡楼惠明,有道术。
    居金华山,禽兽毒螫者皆避之。
    宋明帝闻之,敕出住华林园,除奉朝请,固乞不受,求东归。
    永明三年,忽乘轻舟向临安县,众不知所以。
    寻而唐宇之贼破郡。
    文惠太子呼出住蒋山,又求归,见许。
    世祖敕为立馆。


  史臣曰:顾欢论夷夏,优老而劣释。
    佛法者,理寂乎万古,迹兆乎中世,渊源浩博,无始无边,宇宙之所不知,数量之所不尽,盛乎哉!真大士之立言也。
    探机扣寂,有感必应,以大苞小,无细不容。
    若乃儒家之教,仁义礼乐,仁爱义宜,礼顺乐和而已;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儒家之教,宪章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璅相袭。
    阴阳之教,占气步景,授民以时,知其利害;今则耳眼洞达,心智他通,身为奎井,岂俟甘石。
    法家之教,出自刑理,禁奸止邪,明用赏罚;今则十恶所坠,五及无间,刀树剑出,焦汤猛火,造受自贻,罔或差贰。
    墨家之教,遵上俭薄,磨踵灭顶,且犹非吝;今则肤同断瓠,目如井星,授子捐妻,在鹰庇鸽。
    从横之教,所贵权谋,天口连环,归乎适变;今则一音万解,无待户说,四辩三会,咸得吾师。
    杂家之教,兼有儒墨;今则五时所宣,于何不尽。
    农家之教,播植耕耘,善相五事,以艺九谷;今则郁单粳稻,已异阎浮,生天果报,自然饮食。
    道家之教,执一虚无,得性亡情,凝神勿扰;今则波若无照,万法皆空,岂有道之可名,宁余一之可得。
    道俗对校,真假将雠。
    释理奥藏,无往而不有也。
    能善用之,即真是俗。
    九流之设,用藉世教,刑名道墨,乖心异旨,儒者不学,无伤为儒;佛理玄旷,实智妙有,一物不知,不成圆圣。
    若夫神道应现之力,感会变化之奇,不可思议,难用言象。
    而诸张米道,符水先验,相传师法,祖自伯阳。
    世情去就,有此二学,僧尼道士,矛盾相非。
    非唯重道,兼亦殉利。
    详寻两教,理归一极。
    但迹有左右,故教成先后。
    广略为言,自生优劣。
    道本虚无,非由学至,绝圣弃智,已成有为。
    有为之无,终非道本。
    若使本末同无,曾何等级。
    佛则不然,具缚为种,转暗成明,梯愚入圣。
    途虽远而可践,业虽旷而有期。
    劝慕之道,物我无隔。
    而局情浅智,鲜能胜受。世途揆度,因果二门。
    鸡鸣为善,未必余庆;脍肉东陵,曾无厄祸。
    身才高妙,郁滞而靡达;器思庸卤,富厚以终生。
    忠反见遗,诡乃获用。
    观此而论,近无罪福,而业有不定,著自经文,三报开宗,斯疑顿晓。
    史臣服膺释氏,深信冥缘,谓斯道之莫贵也。


    赞曰:含贞抱朴,履道敦学。
    惟兹潜隐,弃鳞养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摩呵般若网

GMT+8, 2025-4-5 01:05 , Processed in 0.064641 second(s), 20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