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呵般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1|回复: 0

隋书佛经者,西域天竺之迦维卫国净饭王太子释迦牟尼所说其后张骞使西域,盖闻有浮屠之教

[复制链接]

943

主题

136

回帖

3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438
发表于 2024-6-1 21: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乘经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五百五十八部,一千六百九十七卷,经。五十九部,三百七十九卷,疏。
    小乘经四百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杂经三百八十部,七百一十六卷。
    杂经目残缺,其见数如此。
    杂疑经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六卷。
    大乘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
    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卷。
    七十七部,四百九十卷,律。
    二部,二十三卷,讲疏。
    杂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
    大乘论三十五部,一百四十一卷。
    三十部,九十四卷,论。
    十五部,四十七卷,疏。
     小乘论四十一部,五百六十七卷。
    二十一部,四百九十一卷,论。
    十部,七十六卷,讲疏。
    杂论五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
    三十二部,二百九十九卷,论。
    九部,一百三十八卷,讲疏。
    记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
  右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佛经者,西域天竺之迦维卫国净饭王太子释迦牟尼所说
    释迦当周庄王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胁而生,姿貌奇异,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
    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
    华言译之为净觉。
    其所说云,人身虽有生死之异,至于精神则恆不灭。
    此身之前,则经无量身矣。
    积而修习,精神清净,则成佛道。
    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有败。
    一成一败,谓之一劫。
    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
    每劫必有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数不同。
    今此劫中,当有千佛。
    自初至于释迦,已七佛矣。
    其次当有弥勒出世,必经三会,演说法藏,开度众生。
    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
    一曰须陀洹,二曰斯陀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罗汉。
    至罗汉者,则出入生死,去来隐显,而不为累。
    阿罗汉已上,至菩萨者,深见佛性,以至成道。
    每佛灭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淳樗之异。
    年岁远近,亦各不同。
    末法已后,众生愚钝,无复佛教,而业行转恶,年寿渐短,经数百千载间,乃至朝生夕死。
    然后有大水、大火、大风之灾,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归淳朴,谓之小劫。
    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


  初,天竺中多诸外道,并事水火毒龙,而善诸变幻。
    释迦之苦行也,是诸邪道,并来嬲恼,以乱其心,而不能得。
    及佛道成,尽皆摧伏,并为弟子。
    弟子,男曰桑门,译言息心,而总曰僧,译言行乞。
    女曰比丘尼。皆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资,而防心摄行。
    僧至二百五十戒,尼五百戒。
    俗人信凭佛法者,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皆去杀、盗、淫、妄言、饮酒,是为五诫。
    释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龙人鬼并来听法,弟子得道,以百千万亿数。
    然后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以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
    涅槃亦曰泥洹,译言灭度,亦言常乐我净。
    初释迦说法,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说。
    至是谢世,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缀以文字,集载为十二部。
    后数百年,有罗汉菩萨,相继著论,赞明其义。
    然佛所说,我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义如此。

  推寻典籍,自汉已上,中国未传。
    或云久以流布,遭秦之世,所以堙灭。
    其后张骞使西域,盖闻有浮屠之教
    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也。
    后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以问于朝,而傅毅以佛对。
    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
    并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
    愔之来也,以白马负经,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以处之。
    其经缄于兰台石室,而又画像于清凉台及显节陵上。
    章帝时,楚王英以崇敬佛法闻,西域沙门,赍佛经而至者甚众。
    永平中,法兰又译《十住经》。
    其余传译,多未能通。
    至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
    灵帝时,有月支沙门支谶、天竺沙门竺佛朔等,并翻佛经。
    而支谶所译《泥洹经》二卷,学者以为大得本旨。
    汉末,太守竺融,亦崇佛法。
    三国时,有西域沙门康僧会,赍佛经至吴译之,吴主孙权,甚大敬信。
    魏黄初中,中国人始依佛戒,剃发为僧。
    先是西域沙门来此,译《小品经》,首尾乖舛,未能通解。
    甘露中,有硃仕行者,往西域,至于阗国,得经九十章,晋元康中,至鄴译之,题曰《放光般若经》。
    太始中,有月支沙门竺法护,西游诸国,大得佛经,至洛翻译,部数甚多。佛教东流,自此而盛。
  石勒时,常山沙门卫道安,性聪敏,诵经日至万余言。
    以胡僧所译《维摩》《法华》,未尽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舛,宣扬解释。
    时中国纷扰,四方隔绝,道安乃率门徒,南游新野,欲令玄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趋诸方。
    法性诣扬州,法和入蜀,道安与慧远之襄阳。
    后至长安,苻坚甚敬之。
    道安素闻天竺沙门鸠摩罗什,思通法门,劝坚致之。
    什亦闻安令问,遥拜致敬。
    姚苌弘始二年,罗什至长安,时道安卒后已二十载矣,什深慨恨。
    什之来也,大译经论,道安所正,与什所译,义如一,初无乖舛。


  初,晋元熙中,新丰沙门智猛,策杖西行,到华氏城,得《泥洹经》及《僧祗律》,东至高昌,译《泥洹》为二十卷。
    后有天竺沙门昙摩罗谶复赍胡本,来至河西。
    沮渠蒙逊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参验,未还而蒙逊破灭。
    姚苌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长安,译为三十卷。
    昙摩罗谶又译《金光明》等经。
    时胡僧至长安者数十辈,惟鸠摩罗什才德最优。
    其所译则《维摩》、《法华》、《成实论》等诸经,及昙无忏所译《金光明》,昙摩罗忏译《泥洹》等经,并为大乘之学。
    而什又译《十诵律》,天竺沙门佛陀耶舍译《长阿含经》及《四方律》,兜佉勒沙门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昙摩耶舍译《阿毗昙论》,并为小乘之学。
    其余经论,不可胜记。
    自是佛法流通,极于四海矣。
    东晋隆安中,又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及《中阿含经》。
    义熙中,沙门支法领从于阗国得《华严经》三万六千偈,至金陵宣译。
    又有沙门法显,自长安游天竺,经三十余国,随有经律之处,学其书语,译而写之。
    还至金陵,与天竺禅师跋罗参共辩定,谓《僧祗律》,学者传之。
  齐梁及陈,并有外国沙门。
    然所宣译,无大名部可为法门者。
    梁武大崇佛法,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凡五千四百卷。
    沙门宝唱撰《经目录》。
    又后魏时,太武帝西征长安,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秽乱,乃诏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
    长安僧徒,一时歼灭。
    自余征镇,豫闻诏书,亡匿得免者十一二。
    文成之世,又使修复。
    熙平中,遣沙门慧生使西域,采诸经律,得一百七十部。
    永平中,又有天竺沙门菩提留支,大译佛经,与罗什相埒。
    其《地持》、《十地论》,并为大乘学者所重。
    后齐迁鄴,佛法不改。
    至周武帝时,蜀郡沙门卫元嵩上书,称僧徒猥滥,武帝出诏,一切废毁。
  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
    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
    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大业时,又令沙门智果,于东都内道场撰诸经目,分别条贯,以佛所说经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杂经。
    其余似后人假托为之者,别为一部,谓之疑经。
    又有菩萨及诸深解奥义、赞明佛理者,名之为论,及戒律并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别。
    又所学者,录其当时行事,名之为记。
    凡十一种。今举其大数,列于此篇。
  右道、佛经二千三百二十九部,七千四百一十四卷。
  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
    俗士为之,不通其指,多离以迂怪,假托变幻乱于世,斯所以为弊也。
    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诬也。
    故录其大纲,附于四部之末。
  大凡经传存亡及道、佛,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摩呵般若网

GMT+8, 2025-4-5 05:00 , Processed in 0.074272 second(s), 20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