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臂菩萨经:有为界、无为界,善界、不善界、无记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恚界、害界、出界、不恚界、不害界,地、水、火、风、空、识界。 中阿含经: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觉界想界行界识界。 杂阿含经: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有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从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无色界、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是名三出界。 杂阿含经: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十八界包括眼界、色界、眼识界、意界、法界和意识界,这些界名可以称为略说也可以称为广说。 略说指的是对大经典如《大因缘经》和《大涅槃经》等进行简略的解说,而广说则指的是对入经和入阴经等进行详细的阐述,也可以称为略说或广说。 略说者讲述的是界经,广说者讲述的是阴经,阴也可以称为略说或广说。 略说者讲述入经,广说者讲述如说,如果有所受,就应当知道一切都是苦的,这种说法被称为广说。 在复有说者中,界也可以称为略说或广说。 即在界中,不涉及其他法,所以界中心色是广说,心数法是略说,入也可以是略说或广说,即在入中,不涉及其他法。 所以在入中,色是广说,心心数是略说,阴也是略说或广说,在阴中,色心是略说,心数是广说,如所说若有所受,当知皆苦,这种说法一直是略说。 有说,界是广说,也包括了一切法,如《大因缘经》和《大涅槃经》。 虽然广说包含了一切法,但并不涉及所有的入法,而入法涉及了所有的法,但不属于广说。 所以,这是因为广说是中间的说法,阴并不涉及所有的法。 而且,广说涵盖了一切有为法,而不涵盖无为法,所以也不属于广说。 这是因为广说是略说的原因,如所说的若有所受当知皆苦,这种说法一直是略说。 佛陀所说的经典,广略的意义就如此,并不是指施财施是略说,而《大因缘经》和《大涅槃经》是广说。 佛先广泛地说了十八界,然后简略地说了十二入,除了无为法,接着略说了五阴,这就是被称为佛广略之说。 如此广略地说法,佛告诉舍利弗尊者,我所说的诸法,有时是广泛阐述,有时是简略说明,能够理解和领悟的人是很难得的,因为如此广说和略说的原因。 尊者舍利弗,请听世尊说法,世尊所说的法,无论是广泛还是简略,能够理解法宝的人就像大海中的龙化身成巨大的身躯,升腾到虚空中形成大云,遍布整个虚空,散发雷电之声。 我现在将降雨给万物,使草木得到滋润,听到如此声音,所有的草木都感到害怕。 大海中的龙,如果降雨,我们都会被淹没。 这时大地心中没有恐惧,也没有异色,而发问:“你应当降雨经过百千年,我愿意承受。” 世尊也是如此,降临到主童佛、然灯佛、迦拘逊陀村佛、迦那含牟尼佛,乃至迦叶佛所,在那里培养智慧之身,升腾到足够涅槃虚空界中,以大悲心遍布世间,放射智慧之光。 发出无我师子吼音,说道:“舍利弗,我所说的法,有时广泛阐述,有时简略叙述,能够理解的人是很难得的。” 这时所有受到教化的人,听到这样的话都怀有恐惧之心,只有尊者舍利弗除外。 世尊以无言宣示法味,而说法给我们所无法理解的法,只有舍利弗尊者在六十劫中增长如地的知见,心中没有恐惧,也没有异色,向佛请教,世尊说法时,无论广泛还是简略,能够理解法宝的人是很难得的。 问:“为什么尊者舍利弗会这样请求佛陀,有些法不是声闻和辟支佛的境界?” 答:“声闻所知非佛所知,因为声闻的境界与佛的境界不同,声闻所行也与佛的所行不同,声闻的根基也不同于佛的根基。 再者,因为佛会倾听,所以舍利弗尊者作如此请求。 舍利弗尊者如此思维:“世尊所说的法常常以怜悯和智慧来衡量,观察我们的心器,根据需要降下法雨,不会轻易放弃他的教言。 如果说一句话,前人无法接受,佛也不会说。 世尊知道我有接受这些法器的能力,所以会为我讲述这样的法。 因为这种情倾听,所以我才请教佛。” 问:“为什么受到教化的人说界,说入,说阴?” 答:“在界中,为愚昧的人说界;在入中,为愚昧的人说入;在阴中,为愚昧的人说阴。 再者,受到教化的人,有的是初步修行者,有的是已经有所成就的修行者,有的是修行已久的人。 初步修行者说界,有所成就的修行者说入,修行已久的人说阴。 下根、中根、上根;喜欢广泛阐述、喜欢简略说明、喜欢广泛而简略说明的人,说法也是如此。 再者,为若依赖自性而傲慢放纵者说界。 原因何在?因为自性所指的是界的义理。 若依赖财富而傲慢放纵者说入。 原因何在?因为输送门道所指的是入的义理。 若依赖生命而傲慢放纵者说阴。 原因何在?因为依赖生命的义理所指的是阴。阴的说法被称为杀贼。 再者,对于色心外在事物愚昧的人说界。 原因何在?因为在界中,广泛讲述外在的事物,简略讲述数法。 对于外在事物愚昧的人说入。 原因何在?因为在入中,广泛讲述外在的事物,简略讲述内心和数法。 对于内心和数法愚昧的人说阴。 原因何在?因为在阴中,广泛讲述内心和数法,简略讲述外在的事物。 再者,对于计算自我的人说界;对于执著于所依赖的条件的愚昧者说入;对于执著于自我憍的人说阴。 佛陀对这样受教化的众生说阴界入。” 问:“十八界,名有十八,实体有几?” 答:“十八界,名有十八,实体或十七或十二。若说六识身,则没有意界。 所以呢,除去六识身之外,就没有意界了。 因此,名为十八,实体为十七。 若说意界,则没有六识身。 所以呢,意界之外,也没有六识身存在。 因此,名为十八,实体为十二。 就像名字和身体的关系一样,名字是虚假的,身体也是虚假的,甚至到了知名和知体的层次,说法也是如此。” 问曰:“十八界体,或有十七,或有十二者,如何确立十八界?” 答曰:“根据三个因素确立了十八界,第一是所依,第二是依,第三是境界。 六个界是所依的对象,六个界是依的基础,六个界是境界。 所依的对象包括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和意界。 依的基础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境界包括色、声、香、味、触和法。” 问:“若以所依依境界,确立十八界,那么阿罗汉最后心就不属于意界。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不能产生识。” 答曰:“阿罗汉最后心也是意界。 但是由于没有相续的识,所以被称为非意界。 这并不是因为意界不存在,而是由于其他因素。 即使有识生起,也能成为所依的对象。 过去曾经有十八界,未来和现在也存在十八界。” 问:“过去曾经有十八界可以理解,原因是什么呢?六识依次灭去是意界。 未来和现在又如何有十八界呢?” 答曰:“这是根据决定相来确定的。 未来和现在的识,没有意界的相。 过去也没有。 根据决定相的原因,过去存在十八界。 因此,根据三个因素,确立了十八界,即所依、依和境界。 就像佛经中的比喻,大树的叶子聚集在一起。 比丘们应当知道,无量界性也是如此。 虽然说无量界性,但实际上只有十八界,根据三个因素来命名界,即所依、依和境界。 佛经中也提到了六十二界,如多界经所说,但实际上也不过是十八界,根据三个因素来命名界。” 问:“佛经为何说存在六十二界?” 答:“这是为了与外道见解相异。 外道有六十二种见解,以身体为基础,为了对治那些见解,所以说存在六十二界。 其他经典也说:‘憍尸迦,世间有各种无量界众生,各自执着于自己的境界,产生贪著,陷入困境,自称自己的境界最胜,唯有自己是真实的,其他人都是愚蠢的。’ 如此说法适用于十八界,同样是根据三个因素:所依、依和境界来命名界。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界名是基于各种见解,在法界中都存在,因此,十八界是根据三个因素来确定的,即所依、依和境界。 尊者婆摩勒说:根据四个因素确定了十八界。 第一是自体,包括色界到法界。 第二是事,包括眼识到意识。 第三是所作者,包括眼界到意界。 第四是分别阴,色阴有十个界,识阴有七个界,还有一个是三阴界。 这就是界的实体性,甚至还有更广泛的说法。 已经说明了实体性,所以现在应该继续说下去。” “何故名界?界是何义?” 答曰:“界的意义是指本性的意义,也包括虚假的意义、分别的意义、不同相的意义、不相似的意义、分齐的意义。 界的意义还包括所依物和所作的事情。 有说:‘趣义是界的意义,持养义是界的意义。’ 性义是界的意义,就像一座山中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如铁的性质、白铜的性质、铅的性质、铜的性质、银的性质、金的性质、石头的性质、白塔的性质,就像这样,一个所依的身体有十八种界性质。 假义是界的意义,就像各种材料按顺序摆放,称为宫殿和楼阁, 按次摆放竹和篾片,称为扇子和遮盖, 按次序摆放肉假,称为男性和女性。 分义是界的意义,十八分是男性,十八分是女性。 别义是界的意义,男性有十八种。 女性也有十八种。 各种不同的相义是界的意义,眼界与其他界不相似,乃至法界与其他界不同。 不相似义是界义者,眼界与其他界不相似,乃至法界与其他界也不相似。 于其他界不相似而分齐义是界义者,眼界自有自己的分齐,其他十七界也有各自的分齐,乃至法界也有自己的分齐,其他十七界也有各自的分齐。 种种所作是由界所创造,眼界能做的事情,甚至是非法界所能做的,法界能做的事情,甚至是非眼界所能做的,有这样说。 趣义是界的意义,追求各种界、各种趣向、各种生命。 持养义是界的意义,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因此是性义,甚至是持养义也是界的意义。” 已经总体说了界的意义,现在要逐一详细解释。 |
GMT+8, 2024-11-21 14:29 , Processed in 0.035675 second(s), 15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