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信解脱会转根为见道吗?如果转变了,为什么不被提及?如果说了舍弃了无漏根,得到了无漏根,那么从果位到果位是否都是如此呢?” 答曰:“如果从果位到果位都舍弃了无漏根,得到了无漏根。” “是否有些情况舍弃了无漏根,得到了无漏根,但并非从果位到果位的情况?” 答曰:“有些在获得正决定道、比智现前时,时解脱成为阿罗汉后,转根变为不再转生,这些尊者没有什么困扰,所以不提及信解脱转根作是见道。 不转根作见道的情况,在这篇文章中如何进行了描述呢?就好像说了不得须陀洹果,一旦获得就会失去。 如果是信解脱,不转根作见到的情况。” “为什么说得已便失呢?《智犍度》中又如何解释呢? 就像说须陀洹果一样,在这个三三昧中,未来都会成就,过去已经消失而不会失去,现在如果在现在之前,如果信解脱不转根作见道的情况,已经消失三昧,为什么会失去呢?《识身经》中又如何解释呢? 就像说过去没有学心一样,获得了成就的三句名已知,不是现在的知,也不是未来的知。” “在这种情况下,成就了已知名的说时解脱的阿罗汉,退回到信解脱,转根作见到,再次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现在并没有成就,不应该成就时解脱的道。” 答曰:“应该这样说,信解脱转根作见到。” 问曰:“既然如此,在后来所说的善通根揵度中,为什么不提及呢?” 答曰:“那篇文章应该这样说,获得了正决定、比智现在前的情况下,信解脱会转变为根本不是见道的情况,时解脱会转变为不再转生的情况,应该这样说。” “为什么不提及呢?” 答曰:“因为现在和始终都是如此,一开始是道比智,最后是时解脱转根变为不再转生,就像始终一样,开始进入已经度方便毕竟也是如此。 尊者说:‘信解脱转根作见到的情况,得到斯陀含果位的时候,也叫做获得果位,也叫做转根。 得到阿那含果位的时候,也叫做获得果位,也叫做转根。” 问曰:“既然如此,那获得须陀洹果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做转根呢?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做转根呢?” 答曰:“离开欲界,是为了超越旧法的循环,没有众生不曾离开欲界的,所以在离开欲界的时候,获得二沙门果位,也叫做获得果位,也叫做转根。 而离开非想非非想处,不属于旧法的循环,没有众生曾经离开过。 所以在离开此欲那个时候,获得二沙门果位,只叫做获得果位,不叫做转根。” 问曰:“如你所说,获得斯陀含果位和阿那含果位的时候,也叫做获得果位,也叫做转根。 这个情况可以理解,但是在退法转变为忆法,甚至在等住的时候转变为能进的情况,为什么不提及呢?他们作何回答呢?” “在这个意义上已经说过了,怎么知道的呢?在退法转根为忆法的时候,获得了忆法的根,不放弃退法的根;甚至在等住的时候转根为能进的情况,获得了能进的根,不放弃四种根;能进转变为不再转动的情况,获得了不动的根,不放弃五种根。” “他们不应该这样说,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人同时获得了两种根,更何况是多种根呢?” “还有其他的说法,信解脱不转根作见到的情况,所以在根揵度中没有提及。” 问曰:“既然如此,智揵度是如何通达的呢?” 答曰:“此文章应该这样说,通过获得须陀洹三三昧,未来会完全实现现在或者说是在现在之前,过去已经消亡,不应该说没有达到,应该说达到了但又不说。为什么不说呢?” 答曰:“是因为念诵修习错误和谬误的缘故。” 问曰:“那么这篇文章所说的是如何通达的呢?” 答曰:“或有说,实现了过去和未来的获得; 或有说,没有实现过去和未来的获得。 若作为前一种说法,就是说没有实现过去和未来的获得。 他们作为这样的说法,如果没有获得须陀洹果位,就是说未来; 如果已经获得了,就是说现在,但是失去了过去。 若作为后一种说法,就是说实现了过去和未来的获得。 须陀洹果位有三种:下、中、上。 如果初次达到的是下级的须陀洹果位,没有达到中级和上级的须陀洹果位,所以说不得,获得了下级的须陀洹果位,所以说得已,不应该说失去了。 如果初次达到的是中级的须陀洹果位,所以说得已,没有达到上级的须陀洹果位,所以说不得,失去了下级的须陀洹果位,所以说失去了。 如果初次达到的是上级的须陀洹果位,不应该说没有获得,获得了上级的须陀洹果位,所以说得已,但是失去了中级和下级的须陀洹果位。” 问曰:“既然没有实现中级和下级的须陀洹果位,为什么要说失去了呢?” 答曰:“因为超越了那两种根的力量,所以称之为失去。为什么呢?因为超过了那两种根所能产生的力量。” “识身经是如何通达的呢?” 答曰:“识身经是无法通达的。” 评曰:“应该这样说,信解脱转根见到,如果信解脱没有转根作见到,那么解脱也不会转化为不动的状态。 所以为什么呢?就像学地没有止息、无救护、无学地一样。” 尊者说:““信解脱转根作见到,有六种情况是不一样的: 一是存在于欲界而不在色界和无色界, 二是依赖于禅修而不依赖于无色定, 三是使用无漏道,而不使用世俗道, 四是使用法智,而不使用比智, 五是退而非不退, 六是居住在果位道上,而不居住在胜果道上。” 在欲界而不在色界和无色界,是因为欲界有说法,人凭借着说法的力量,能够转根的迟钝为利根,依赖于禅而不依赖于无色定的原因是。 这种果位是在何地得到的学习果位,就依据那个地方,信解脱转根作见到,使用无漏道而不使用世俗道的原因是。 以猛利的道能够转根,而世俗道不具备这种猛利性。 使用法智而不使用比智的原因是,生在欲界的转根的人,通过法智能够自由自在地应对。 不依赖于比智,退而非不退的原因是,因为对退难感到厌倦,才会转根。 住在果位道上而不住在胜果道上的原因是,如果住在胜果道上转根,就会失去许多道,并不能算是增益,而是减少。 阿毗昙曾经这样说,信解脱转根作见到,就像他所说的那样,但在这六种情况中,有三种情况不适用。 只有在欲界而不在色界和无色界的情况下,适用;依赖于禅而不依赖于无色定的情况下,也适用。 只使用无漏道而不使用世俗道的情况下,也适用。 只使用法智而不使用比智的情况下,不一定适用。 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候比智也能够获得自在,并不一定需要法智;退行法也可以转根,不一定需要不退行法。 只住在果位道上而不住在胜果道上的情况下,也不一定适用。 为什么呢?因为住在果位道上也能够转根,住在胜果道上也能够转根。” 问:“如果这样的话,岂不是舍弃了多道而得到少道,是减少而非增益吗?” 答:“他们追求的是利根,而不是追求多道。” 尊者说:“信解脱转根作见到,只存在于阎浮提,不存在于其他地方。” 问:“这种果位是在何地获得的学习果位,是否依据那个地方转根?” 答:“是的,根据那个地方,也依据其他地方。 这些地方都是胜地,不是下级的须陀洹果位和斯陀含果位。 必须依据未至禅位,获得果位后转根为阿那含果位,也依据其他地方转根。 阿那含果位非常稀少,完成了三个地阿那含果位,即初禅未至、初禅中间和初禅完全。 如果依据未至禅位,或者依据初禅位,或者依据禅中间位,必定完成了三个地道比智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二禅位,并且获得正决定的话,必定完成了四个地道比智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第三禅位,完成了五个地。 如果依据第四禅位,完成了六个地。” 按照次第修行的人离开欲望和爱时,最终达到解脱的道路,可以完成三个地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初禅位,并且获得正决定,即依据初禅位转化根本,那么他会放弃三个地阿那含果位,而获得四个地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初禅位,并且获得正决定,然后依据第二禅位转化根本,那么他会放弃三个地阿那含果位,而获得五个地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初禅位,并且获得正决定,然后依据第三禅位转化根本,那么他会放弃三个地阿那含果位,而获得六个地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二禅位,并且获得正决定,即依据二禅位转化根本,那么他会放弃四个地阿那含果位,而获得四个地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二禅位,并且获得正决定,然后依据第三禅位转化根本,那么他会放弃四个地阿那含果位,而获得五个地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二禅位,并且获得正决定,然后依据第四禅位转化根本,那么他会放弃四个地阿那含果位,而获得六个地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三禅位,并且获得正决定,即依据三禅位转化根本,那么他会放弃五个地阿那含果位,而获得五个地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三禅位,并且获得正决定,然后依据第四禅位转化根本,那么他会放弃五个地阿那含果位,而获得六个地阿那含果位。 如果依据第四禅位,并且获得正决定,即依据第四禅位转化根本,那么他会放弃六个地阿那含果位,而获得六个地阿那含果位。 问:“是否存在依据上地位获得果位后,再依据下地位转化根的情况?” 答:“有说不存在,因为如果存在的话,就是舍弃多道而得到少道,是减少而非增益。” 还有说存在,比如依据第四禅位获得正决定后,然后依据第三禅位转根,就是放弃六而获得五个,依据第四禅位获得正决定。 依据第二禅位转根的话,就是放弃六而获得四,依据第四禅位获得正决定。 依据初禅位转根的话,就是放弃六而获得三。 对于第三禅位、第二禅位和初禅位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解释。” 问:“如果这样的话,岂不是舍弃了多道而得到少道,是减少而非增益吗?” 答:“如果没有错的话,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追求的是有利的道路,而不是追求多种道路。” “是否存在在无所有之处爱而成就一地无漏的圣人?” 答:“是的,存在这样的情况。离开一切财物,以爱心为依托,依据未至禅获得正决定,见到道中的十五心顷。” “是否存在在无所有之处爱而成就三地无漏的阿那含?” 答:“是的,存在这样的情况。 如果依据初禅、未至禅和中间禅,信解脱转根作见到。” “是否存在身证人不成就无漏无色定?” 答:“是的,根据禅定、信解脱转根作见到,但还未完全离开初禅的爱。 依据初禅位转根的,舍弃了三个地无漏道,却获得了三个地无漏道,离开了初禅的爱,但还未完全离开第二禅的爱。 依据初禅位转根的,舍弃了四得三,离开了第二禅的爱,但还未完全离开第三禅的爱。 依据初禅位转根的,舍弃了五得三,离开了第三禅的爱,但还未完全离开第四禅的爱。 依据初禅位转根的,舍弃了六得了三,离开了第四禅的爱,但还未完全离开空处的爱。 依据初禅位转根的,舍弃了七得了三,离开了空处的爱,但还未完全离开识处的爱。 依据初禅位转根的,舍弃了八得了三,离开了识处的爱,但还未完全离开无所有处的爱。 依据初禅位转根的,舍弃了九得三,离开了第二禅的爱,乃至离开了识处的爱。 依据第二禅位转根的,舍弃了九得四,离开了第三禅的爱,乃至离开了识处的爱。 依据第三禅位转根的,舍弃了九得了五,离开了第四禅的爱,乃至离开了识处的爱。 依据第四禅位转根的,舍弃了九得六,但未完全离开。” 问:“离无所有处的爱、信解脱转根作见到,舍弃无色界的对治道,是否需要舍弃一切?若舍弃一切,为何不成就结,若不舍弃一切,对治已经舍弃,那么为何还不舍弃断绝呢?” 答:“应当这样说,不需要舍弃一切。” 问:“对治已舍弃,为何还不舍弃断绝呢?” 答:“无色界对治可以有两种获得,虽然舍弃了无漏,却不舍弃有漏,因为还持有有漏。” 问:“如果有漏的道,能有可以作为的处,何不舍弃?如果没有可以作为的地方,为何还不能舍弃? 比如逐渐离开非想非非想处的爱、信解脱转根作见到,舍弃非想非非想处的修道而断绝对治道,是否需要舍弃那个断绝呢? 若舍弃,为何不成就结,若不舍弃,对治已经被舍弃,那么为何还不舍弃断绝呢?” 答:“有说,不存在逐渐离开非想非非想处的爱而转根的情况。 若有转者,可能是退步,或者彻底离开欲。 还有说,存在逐渐离开非想非非想处的爱而转根的情况,舍弃对治道却不舍弃断绝。” 评:“应当这样说,舍弃对治道也舍弃断绝,但并不成就结,就像离开无所有处的爱,命终生在非想非非想处,从欲界到识处的所有对治道和断绝,却并不成就结,这也是如此。 在信解脱转根作见到的时候,使用一种方便的道、一种无碍的道和一种解脱的道。 而在解脱转根成为不动的时候,也有说使用一种方便的道、一种无碍的道和一种解脱的道。” 评:“应当这样说,使用一种方便的道、九种无碍的道和九种解脱的道,为什么呢? 因为更加努力地追求沙门果位,就像一个人摧毁了房屋之后重新建造,这被称为重用功,也是如此。 在信解脱转根作见到的时候,方便道可以包括有漏和无漏,未来也修有漏和无漏的道。 无碍道则是无漏的修行,未来也会修行无漏的道。 解脱道也是无漏的修行。 或者有说,未来会修行有漏和无漏的道。 或者有说,只修行无漏的道,当解脱转根成为不动的时候,方便道包括有漏和无漏的修行,未来也会修行有漏和无漏的道,九种无碍的道和八种解脱的道,则只是无漏的修行,未来会修行无漏的道,最后的解脱道是无漏的,未来会修行有漏和无漏的道,以及三界的善根。 在信解脱转根作见到的时候,方便道可以包括有漏和无漏的修行。 或者是曾经获得过,或者是从未获得过无碍道和解脱道。 在一段时间内从未获得的时候,当解脱转根成为不动的时候,方便道可能是曾经获得过的修行。” “或者从未获得过无碍道和解脱道,一直都未曾获得过,这是在信解脱转根作见到的时候,方便道是无碍道,解脱道被摄受,解脱道是见到道被摄受,当解脱转根成为不动的时候,方便道是九种无碍的道和八种解脱的道。 最后的解脱道是被摄受,非时的解脱道被摄受, 信解脱转根成为见到者的时候,如果停留在果位的道上,并转根的情况下,方便道、无碍道和解脱道都被果位的道所摄受。 如果停留在胜果的道上,并转根的情况下,方便无碍道被胜果的道所摄受,解脱道被果位的道所摄受。 当解脱转根成为不动的时候,方便无碍解脱道被果位的道所摄受。 这是因为没有胜过果位的道,信解脱转根成为见到者的时候,停留在果位上而转根,被称为舍果而得果。 如果停留在胜果的道上,并转根的情况下,被称为舍果舍胜果道而得果。 当解脱转根成为不动的时候,被称为舍果得果。” 六种阿罗汉,分别是退法、忆法、护法、等住、能进、不动。 如果一个退法转根成为忆法时,舍弃退法的根,得到忆法的根。 如果一个忆法转根成为护法时,舍弃忆法的根,得到护法的根。 如果一个护法转根成为等住时,舍弃护法的根,得到等住的根。 如果一个等住转根成为能进时,舍弃等住的根,得到能进的根。 如果一个能进转根成为不动时,舍弃能进的根,得到不动的根。 就像无学地的六种,修行中的六种学性也是如此。 问:“当退法转根成为不动时,是住在退法中,法根得到了不动,那么转为五种根是否也得到了不动呢?” 答:“或者有说,在住在退法中转根得到不动时,无学地时应用功夫较多且难以得到,因此次第转化学地并非如此。” 评:“应该这样说,所有的时候都是按照次序转的,就像修行中有六种性一样,在见道中也有六种性,称从退法到不动,没有转根的存在。 为什么呢?因为在见道中是快速且不停止的道,就像在见道中有六种性格一样,在修行地中也有六种性格,从退法到不动。 如果转的话,退法暖法不会出现在前面,忆法暖法会出现在前面,甚至能进的暖法不会出现在前面,不动的暖法会出现在前面,声闻性的暖法不会出现在前面,辟支佛的性格的温暖会出现在前面,辟支佛性的暖法不会出现在前面,佛性的暖法会出现在前面,就像暖法的顶法也是如此。” 忍差别者,声闻性的忍不会出现在前面,辟支佛性的忍会出现在前面,没有声闻和辟支佛的忍不会出现在前面,只有佛性的忍会出现在前面。 忍与恶趣是相互阻碍的,而菩萨凭借愿力会投生在恶趣中。 复有说法,声闻暖顶也不会出现在前面,也不会产生,而辟支佛暖顶会出现在前面。 所以为什么呢?就像佛自然无师一样,辟支佛也是如此。 就像佛一样,以结跏趺坐的姿势,生起各种善法,从不净到尽智无生智,辟支佛也是如此。 世第一法也有六种性,从退法到不动。 退法乃至不动,没有转根的存在。 因此善根只在一瞬间存在,没有停留的相,所以须陀洹也有六种性,从退法到不动。 因此如此说。” “是否有退须陀洹果而未完成见道所断的状态呢?” 答:“有,当从上根性退回到下根时可能会出现。” |
GMT+8, 2024-11-21 14:29 , Processed in 0.032349 second(s), 15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