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呵般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摩呵般若网 门户 择根次递 十二入 查看内容

五取阴、色取阴、受、想、行、识取阴。

2023-10-6 22:49| 发布者: 释妙悦| 查看: 227| 评论: 0

摘要: 五取阴、色取阴、受、想、行、识取阴。
   
   问:为什么要进行这个论述?

  答:这个论述是基于佛经,佛经提到了五取阴,但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现在我们想要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所以进行了这个论述。

  问:什么是色取阴?

  答:色取阴是指对色相的执取,包括对过去、未来、现在的色相的执取。
  当我们与色相相缘时,就会产生欲望、爱恋、厌恶、无明、恐惧等各种烦恼心理。
  其中,对欲望和爱恋的执取被称为渴爱,
  对厌恶的执取被称为厌恶,
  对无明的执取被称为无明,至于对恐惧的执取,有些说法认为不应该这样说。
  因为首先我们要讲述的是烦恼的本性,即是恐惧的缘故。

  问:如果如此,那么计我的法则应该也在其中,难道可以说我的法则也属于阴吗?

  答:计“我的”并不是真实的,解空才是真实的。
  此外,我们还能够分辨总相和别相,除去物体方面的愚痴和缘起方面的愚痴,不执著于虚妄的相象,智慧存在其中,所以称之为行阴。
  此外,其中存在着多种法则,包括相应与不相应的法则、有依赖与无依赖的法则、有行动与无行动的法则、有缘起与无缘起的法则、有能力运用与无能力运用的法则。

  问:为什么在众多心数法中,说想和受独立为阴,其他心数法则立为行阴?
  尊者说:世尊决定了知法相,也知道势用,其他人不能理解。
  如果有法能够独立成为阴,那就独立立为阴;如果不能独立,就合并起来立为行阴。
  此外,为了以各种说法和文词来庄严义理,如果以各种不同的说法和文词来庄严义理,那义理就很容易理解。
  再次,希望看到两种门、两种概要、两种入,甚至广泛的说明。
  再次,这个现在的门、概要、初入,包含了所有心数法。
  无论是有根性还是无根性,如果说受的话,应该知道已经说了根性;
  如果说想的话,应该知道已经说了非根性。像根性和非根性、明和非明、有威势和无威势、有力和无力,应该都了解。
  再次,因为这两个法则的缘故,色界和无色界有所不同。
  因为受的关系,所以说有色界的差别;因为想的关系,所以说有无色界的差别。
  再次,行者因为这两个法则的关系,在两个界中都极度产生苦恼。
  因为受的关系,在色界中产生极大苦恼;
  因为想的关系,在无色界中产生极大苦恼。
  再次,因为贪乐受染著颠倒想的关系,众生在生死中受到巨大的苦恼。
  再次,因为这两个法则是斗诤的根本,受是爱的斗诤根本,想是见的斗诤根本。
  就像斗诤的根本、烦恼的根源、两边、两个箭、两个戏论、两个见,应该都了解。
  再次,因为这两个法则独自成为受和识的根本,其他的心数法则属于行阴中,受和识的根本。
  再次,行者因为增加对这两个法则的执着,进入灭尽定境,如同施设经所说。

  问:“以何方便,得灭尽定,如何修行方便以达到灭尽定?”

  答:“初修行者应如是思维,如何使我不再思维众多行为?使想受不再产生,一旦产生便将其灭去。
  若使想受不再产生,一旦产生即将其灭去,这便是所谓的灭尽定。”

  问:“无为法为何不被归类为阴?”

  答:“无为法之所以不被归类为阴,是因为无为法没有阴的特征。
  再者,由于无为法的终极境界,也不被称为阴,就像瓶子的外壳终极处也不被称为瓶子的外壳一样。
  再次,若法是生灭、有因有缘、具有有为相的,才被归类为阴;而无为法则没有生灭、无因无有为相,故不被归类为阴。
  再次,若法属于因缘和合作用,才被归类为阴;而无为法不属于因缘和合作用,故不被归类为阴。
  再次,若法随着世间的行为,能够追求果报、能够有所行为、能够认知缘起的,才被归类为阴;而无为法与上述情况相违背,故不被归类为阴。
  再次,阴随着世间的行为而存在,而无为法并不随着世间的行为而存在,阴与苦恼相续,而无为法不与苦恼相续,阴具有前后、上中下的存在,而无为法则没有前后、上中下的存在。
  再次,无为法并非是色,也不被称为色,甚至无为法的本质不是识,也不被称为识。
  再次,阴是由他者生起而存在,而无为法并不是由他者生起而存在,无为法是如是等事实的存在,所以不被归类为阴。”

  世尊经中提到了五阴、戒阴、定阴、慧阴、解脱阴、解脱知见阴。

  问:既然如此,那就有十个阴,为何只说五个阴呢?

  答:这后面的五个阴,实际上包含在前面的五个阴中。
  戒阴属于色阴,而剩下的四个阴属于行阴,所以才说只有五个阴。
  经文中还记载,尊者阿难说过这样的话:“我从佛那里学到了八万法阴,从比丘那里学到了二万法阴。”

  问:既然有这么多阴,为什么世尊只说五个阴呢?

  答:虽然有这么多阴,但它们都存在于五个阴之中。
  有说,佛的教言是口语行为,也有说是通过名号表达。
  如果说教言是口语行为,那就属于色阴。
  如果说教言是通过名号表达,那就属于行阴。
  所以,它们都包含在五个阴之中。

  问:法阴剂量是多少?

  答: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法阴论》,认为六千偈是一个法阴剂量,其他法阴也是如此。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世尊的言辞,将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种等各种教法合并起来,认为这些方法的总和也是一个法阴剂量。
  还有尊者提出,他认为五十万五千五百五十偈是一个法阴剂量。
  评:述者认为,众生受化入佛法修行的方法有佛说八万种对治,也可以看作是八万个法阴剂量。

  五取阴、色取阴、受、想、行、识取阴。

  问:为什么提出五取阴、色取阴、受、想、行、识取阴的论述?

  答:这是佛经中的教义,佛经讲述了五取阴,甚至更广泛地阐述了这个概念。
  虽然佛经提到了五取阴,但没有详细分析,现在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所以提出了这个论述。

  问:“什么是色取阴?”

  答:如果色(指身体)是有漏的,那么就是说过去、未来和现在皆会取著于这个身体。
  如果因此而产生欲望、爱、愤怒、无明、恐惧等痛苦的等心烦恼法,是由于渴爱、愤怒、无明、恐惧等产生的。
  至于为什么有人说色取阴的时候不提到恐惧,是因为先前已经提到了烦恼的本质,而恐惧正是其中之一。

  问:那么,怖体性是什么?

  答:有说,怖体性是身见的本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众生常常计较自我,所以常常感到恐惧。
  如果说怖体性是身见,那就应该知已经说过了恐惧。
  还有说,体性是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行使爱的人常常感到恐惧。
  如果说体性是爱,那就应该知道已经说过了恐惧。
  还有说,体性是无明。
  为什么呢?因为痴愚的人常常感到恐惧。
  如果说体性是无明,那就应该知道已经说过了恐惧。
  评述者认为,应该说恐惧。
  为什么呢?因为恐惧的体性是独特的,恐惧是心数法,与心相应。
  在这样的法中,还有其他的法,统称为心数法。

  问:在哪里会有这种恐惧?

  答:在欲界、非色界和无色界。

  问:“如果色界无恐惧,佛经如何理解?”

  答:“比如,比丘们应该知道,当见到先生光音的众生后,他们会因为心中产生恐惧而感到不安。
  因此,要安抚他们并说:“大仙,请不要害怕,我们数数次见到烧毁诸梵天宫,但在那里它们立即熄灭了。”

  这首偈言如何解释呢?” 
  偈曰:闻诸长寿天,见有美色和名誉,心中怀有恐惧和烦恼,犹如鹿畏惧师子。
  答曰:“这里所说的恐怖是指对离别的厌倦和恐惧。”

  问:“厌离和怖畏之间,有什么差别?”

  答:“差别在于名称,称之为厌离或怖畏。尊者说过:‘在欲界中称之为怖畏,在色界中称之为厌离。
  在烦恼中产生的是怖畏,在善根中产生的是厌离。’
  尊者也曾说过:‘对于无益的事情产生怀疑,希望远离是怖畏;
  当已经远离时,心还会动摇,这是厌离。怖畏和厌离,是有所差别的。’

  问:那么,谁会有这种恐惧,是凡夫还是圣人?

  答:有说是凡夫,不是圣人。
  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已经离开了五种恐怖,这五种恐怖是:
  一是对生活的恐惧,
  二是对恶名的恐惧,
  三是对大众的恐怖,
  四是对死亡的恐惧,
  五是对恶道的恐惧。”
  评述者认为,应该说凡夫和圣人都会感到恐惧。

   问:“圣人不是已离五恐怖吗?”

  答:“虽然圣人已经离开了五种恐怖,但仍然会有短暂的恐惧。”

  问:哪些圣人会感到恐惧,是学人还是非学人?

  答:既有学人又有无学人,
  学人指的是须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
  非学人指的是阿罗汉、辟支佛,唯有佛不在其中。
  所以,为什么呢?因为佛没有任何恐惧、疑虑、毛骨悚然或其他烦恼的心理现象,这是因为佛对于一切色界的缘起都有了无所疑虑的洞见,一切遍使,并且在修道中断除了它们。”

  “受取阴是如何的?”

  答:若说受取是有漏的取,广义上可以说是色阴。
  其中的差别是指受取依缘而生,并不是一切遍使的。就如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说法。
  这是对取阴的体性解释,更加广义的还有其他的说法。”
  已经讨论了体性,所以现在应该继续讲下去。

  问:“为什么名取阴?取阴是什么义?”

  答:“取阴之名,是因为取生而有,能够生起取的行为,所以称之为取阴。
  再者,因为从取转化而有了取阴的名称,能够转变取的行为,所以称之为取阴。
  另外,能够从取中接受而有了取阴的名称,能够接受取的行为,所以称之为取阴。
  再者,因为从取中延长而有了取阴的名称,能够延长取的行为,所以称之为取阴。
  再者,因为从取中广泛而有了取阴的名称,能够广泛取的行为,所以称之为取阴。
  再者,因为属于取的关系,所以称之为取阴,就像人属于王一样被称为王人,取阴也是如此。
  在其中没有自我存在,如果有人问取阴说:‘你属于谁?’
  取阴会回答说:‘我属于取。’
  再者,取存在于取阴之中,当生时就生,当住时就住,当使时就使,并且不会衰减,这就是取阴的意义。
  再者,取存在于取阴之中,因为生长增广,所以称之为取阴。
  再者,取存在于取阴之中,因为增长饶益,所以称之为取阴。
  再者,取存在于取阴之中,因为贪著而生起,就像尘垢一样,所以称之为取阴。
  再者,取存在于取阴之中,因为心中产生了乐著,就像鱼对水的喜爱一样,所以称之为取阴。
  再者,取是阴的对象,因为屋舍、立场等存在的关系,所以称之为取阴,根据这个阴而产生了爱、见、慢、无明、疑、恚和其他烦恼和污秽。
  因为与取相似,所以被称为取阴。
  就像欲界因为取而被称为欲界,取阴因为色界而被称为色界取阴,无色界因为取而被称为无色界取阴,不会损害界,不会损害地,但会损害身体。
  因为我取故,他阴被称为取阴。
  因为他取故,我阴被称为取阴。
  如果没有损害身体的话,一切外物就不被称为取阴。
  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外物中,没有取阴存在。”

  问:“阴和取阴有何差别?”

  答:“名字本身就表示了差别,这是阴,那是取阴。
  再者,阴可以包括有漏和无漏,而取阴只包括有漏。
  再者,阴包含了三谛,而取阴只包含了两谛。
  再者,阴受呵责时增长人受,呵责赞叹时寂静人受赞叹,取阴唯受呵责时增长人受呵责,阴取阴是谓差别。”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摩呵般若网

GMT+8, 2024-11-21 14:28 , Processed in 0.035222 second(s), 16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