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呵般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摩呵般若网 门户 择根次递 九次禅定 查看内容

涅槃应当被称为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2023-10-29 18:53| 发布者: 释妙悦| 查看: 237| 评论: 0

摘要: 涅槃应当被称为非学非无学。如果通过学习断除一切结尽并获得作证,那就称之为学。

  “涅槃当言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耶?”

  答:“涅槃应当被称为非学非无学。”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涅槃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的。
  这种说法是犊子部所说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因为他们认为涅槃具有三种特性:如果通过学习断除一切结尽并获得作证,那就称之为学。
  无学非学非无学也是如此。
  然而,对于那些作出这样的说法的人来说,他们犯了一个大错误。

  问:“为什么将解脱体分为三种?”

  答曰:“得所得便有三种特性,就像我所说的义理、文本、讨论,以及我们的意愿。
  涅槃是非学非无学,这是尊者迦旃延子的观点,他想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经文应该按照这样的说法来表述,而不应该有其他的说法。
  为什么呢?如果有其他的说法,就会有犯过的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应该有其他的说法。
  为什么呢?比婆阇婆提问育多婆提说:‘你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吗?’这是提问也是确定的说法。
  为什么呢?如果不确定其它的说法,就会说:‘说其他的过失,那是不可行的。’
  育多婆提回答说:‘是的,比婆阇婆提,你再提出难题,你认为如果先通过世俗的方式断除结尽并获得证,甚至广泛地表述,达到阿那含果位,那就是学吗?’
  育多婆提回答说:‘不是的。’
  所以,我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育多婆提想要指出比婆阇婆提的过失,如果按照世俗的方式先断除结尽并获得证悟,甚至达到阿那含果位,那就应该是学。
  如果没有达到果位却仍然是学,这是不可行的,追求阿罗汉的断除结尽并获得证,阿罗汉的断除结尽并获得证之后,退位,也符合这个说法。
  育多婆提在其他的法中,没有遵循义理,将错误集中在一处,然后指出错误,如果按照涅槃是非学非无学的说法,就应该是这样。再将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这就不确定了。
  如果不确定,就是无常的。
  如果是无的,就有为和无为,没有差异。
  所以,涅槃从来没有被说成是非学非无学,也没有被说成是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
  因此,涅槃在任何时候都是恒常的、寂灭的,是非学非无学,正如经文所广泛叙述的。”

  育多婆提再次质疑比婆阇婆提说:‘你认为如果涅槃是非学非无学,然后又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那么无学作学,你是这样说涅槃是非学学后才作学吗?’
  比婆阇婆提回答说:‘是的。’
  育多婆提再次质疑比婆阇婆提说:‘你认为如果先通过世俗的方式断除结尽并获得证,然后广泛地表述,最后达到四圣的见解,获得阿那含果位,这就是学吗?’
  比婆阇婆提回答说:‘是的,因此我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后作学。’
  育多婆提再次质疑比婆阇婆提说:‘你认为如果先通过世俗的方式除结尽并获得证,那么就是非学非无学,然后这个非学非无学又作学吗?’
  比婆阇婆提回答说:‘是的,’

  所以我说非学非无学后作学。
  育多婆提再次指出比婆阇婆提的错误观点:如果先通过世俗的方式断除结尽并获得证,然后获得阿那含果位,那就应该是学,本来就应该是学。
  如果没有达到果位却仍然是学,那是不可行的。
  育多婆提继续质疑比婆阇婆提说:追求阿罗汉,断除结尽并获得证,这是学后作;无学的阿罗汉,断除结尽并获得证之后,退回成为学,这也符合这个说法。
  育多婆提还指出,在其他法中没有遵循义理的情况下,将错误集中在一处,指出了以上的错误观点。
  如果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常是非学非无学、甚至无学常是无学的话。
  育多婆提质疑比婆阇婆提说:你说涅槃有三种吗?
  答:是的。育多婆提继续质疑比婆阇婆提说:你认为如果先通过世俗的方式,断除欲爱恚,但还没有见到真谛,渴望见到真谛,勤修方便,修行方便时,才能见到真谛,获得阿那含果位。
  那就是学吗?
  答:是的,所以我说涅槃有三种。

  育多婆提对比婆阇婆提进行了新的质疑:
  你认为如果先通过世俗的方式断除结尽并获得证,然后获得阿那含果位,那就是学吗?
  回答:不是,所以我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常是非学非无学,甚至广泛地说。
  比婆阇婆提反驳育多婆提的质疑:如果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后作学者,在未达到阿那含果位之前,本来就应该是学。
  育多婆提,你想要去除这个错误观点,但如果没有达到阿那含果位却仍然是学,那是不可行的。
  育多婆提再次质疑比婆阇婆提说:如果追求成为阿罗汉,通过断除结尽并获得证,然后阿罗汉又退回成为学,这也符合这个说法。
  育多婆提指出,在其他法中,不能违背义理,将错误集中在一处,然后指出了以上错误观点。
  如果涅槃被认为是非学非无学后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非学非无学常是非学非无学乃至无学常是无学,那就没有确定性。
  如果没有确定性,那就是无常。
  如果是无常,有为无为,没有区别。
  涅槃从未发生过非学非无学后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非学非无学常是非学非无学乃至无学常是无学。
  因此,涅槃在任何时候都是常态和寂灭,不是学非无学,就像经典所说的那样。

  问:“所以说,是否还有其他的得呢?如果还有其他的得,那么得又会产生更多的得,就没有止境了。
  如果没有止境,就没有完成这种得的人。”

  答:“应该在这个论述中,得又会产生更多的得。”
  问:“如果是这样,那就没有止境。”
  答:“没有止境有什么问题,未来的世界是广大的,可以容纳这种得。
  因为生死法是无穷的,得也是如此。
  所以难以判断、难以消除、难以超越,众生的苦恼相互延续,就像连锁一样。
  另外,有说,因为都存在于同一个生命中的一刹那,所以并非无穷。”
  评价说:“应该这样解释,当法生起时,三个法同时产生,即法的获得、获得的获得,通过获得来完成那个法以及获得,这样获得又以获得来获得,所以并非无穷,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而提出这个论述。”

  问:“是否存在某种行为或意识与一种得相同?”

  答:“是的,所谓色的获得是如此,甚至行、意识与阴亦然,说法也是如此。
  有为无为也是相同的得,所以无为的获得和获得的无为都可以称为有为无为共同的得。”
  问:“是否存在完成过去和未来的得?”
  如果存在完成的话,那怎么不是无穷的呢?因为当法发生时,法的获得、获得的获得同时发生,这三个的消失之后,就产生了六个获得,其中三个是获得,三个是获得的获得。
  这六个产生了十二个,十二个产生了二十四个,一直到无量无边。
  如果不存在完成的话,那如何解释定揵度的通达呢?就像说无色界的命运结束后,生活在欲界中,所得来自阴界进入四大,善恶无记的根结束缚使人陷入烦恼,这时就可以说原本的获得和获得的本不得。”
  答:“善的染污,可以说是原本的获得的报,也可以说是原本的获得的本不得。
  那种得也包含善和染污。
  另外还有说,存在完成过去和未来的得。”

  评价道:“不应该这样说,应该这样说,存在完成过去和未来的得。
  因为以获得而言,沙门果有差别。
  如果不存在完成过去和未来的得,那么每一刹那的沙门果都是既得又舍弃的。
  修行者就没有休息的心。
  另外还有一个错误观点,因为三个原因放弃了圣道,即退步、转变根本、获得果位,但并不是因为这三个原因才放弃了圣道,然而并不存在这种情况。
  所以存在完成过去和未来的得,苦法的忍辱有十五种得,其中包括苦法的忍辱与智慧的得,甚至道比忍辱也有十五种得,甚至无学初智,除了它自己的本质之外,一切都是因果关系,广泛地说如上所述。
  苦集谛的得、苦集谛的把握、灭谛的得、三谛的把握、道谛的得,即是道谛的把握。
  苦集道谛是三世界的把握,那种得也是三世界的把握。
  灭谛不存在,三世的得、三世的把握、苦集谛,是善恶无记的,那种得也是善恶无记的。
  灭道谛是善的,那种得也是善的,苦集谛是三界的纽带,那种得也是三界的纽带。
  灭谛是不受束缚的,那种得是色界和无色界的纽带,也是不受束缚的。
  道谛是不受束缚的,那种得也是不受束缚的。
  欲界的见道、修道、断除,甚至达到无所有的境地,见道、修道、断除的解脱有三种。
  学无学非学非无学和非想非非想的境地,见道、修道的断除有八种解脱:学、无学。
  第九种解脱是无学,因为那种得与尽智同时发生。”

  问:“欲界的见道、修道、断除,甚至非想非非想的境地的见道、修道的断除,那种解脱被几个境地所包容?”

  答:“有说,根据断除对治道的位置,那种解脱就在哪个境地,那种得也是如此。
  所有这些说法,根据断除对治道所在的位置来论述。
  那种得也是如此,欲界的见道、修道、断除的解脱,还没有到达禅的境地。
  初禅的解脱,被三地所包容,即还没有到达初禅、中间禅之间的禅境。
  第二禅的解脱,被四地所包容。
  第三禅的解脱,被五地所包容。
  第四禅的见道、修道的断除,以及无色的见道的断除,被六地所包容。
  空处修道的断除,被七地所包容,识处被八地所包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被九地所包容。
  还有说,根据他们所经历的困难对治所在的位置,那种得也是如此。
  所有这些说法,根据他们所经历的困难对治所在的位置,那种得也是如此,即欲色界的见道、修道、断除的解脱。
  空处的见道、修道的断除被六地所包容。
  识处的见道、修道的断除被八地所包容。
  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见道、修道的断除被九地所包容。”

  还有说,根据各个境地的法智分别,那个境地也有欲界的见道、修道的断除的解脱得。
  如果有比智分别的境地,那个境地也有色界和无色界的见道、修道的断除的解脱得。
  所有这些说法,根据他们所具备的法智分别而论述。
  那个境地也是如此。
  欲界的见道、修道的断除的解脱,被六地所包容。
  色无色界的见道、修道的断除的解脱,被九地所包容。”
  评价道:“不应该这样说,之前已经说过随着断除对治道的位置而有,那种得也是如此。”

  问:“如果以灭道的法智,超越色界和无色界的欲望,那种色无色界修道的断除解脱得是属于法智分别,还是比智分别?”

  答:“有说,是属于法智分别,因为是被法智所证的。”
  评价道:“不应该这样说,应该是属于比智分别。”

  问:“被法智所证实,那么什么是比智分别?”
  答:“虽然被法智所证,但是以比智所了知,然而都是色无色界根本的对治。
  根据断除的方式,都是比智分别。”

  问:“如果离开五种欲望而进入见道的人,通过苦法忍辱度苦法智生起,那么他之前断除的是欲界的见苦与五种欲望,他在那一刹那中断除了四种欲望,他通过九种尽与苦法忍耐共同,获得了无漏的证。
  如此以此类推,直至道法忍辱度道法智生起,那么他之前断除的是欲界的见道与五种欲望,他在那一刹那中断除了四种欲望,他通过九种尽是与道法智共同,获得了无漏的证。”
  “如果道比忍辱度道比智生起,那么得到三界的见道的断除,与道比智共同而获得解脱。
  那么欲界修道的断除五种欲望,能得无漏的解脱吗?”
  尊者僧伽婆修回答说:“能够。因为这是须陀洹,也是斯陀含的前行。”
  评价道:“不应该这样说,说不得的更好。
  因为为什么不能说在果位的时候再度进果位的道路呢?他不在果位的道路上,因为有什么可以说是在进入果位的道路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摩呵般若网

GMT+8, 2024-11-21 14:28 , Processed in 0.035086 second(s), 15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