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阿难啊!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为何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 阿难啊!就像那个目光炯炯、眼睛瞪视着的人一样,眼睛和瞪视都是菩提(觉悟)的体现。 瞪视和眼睛的疲劳是由于明亮和黑暗这两种妄想尘埃的存在所引起的,瞪视将这些尘埃吸入到自己的身体中,这就称为见性。 这个见性离开了明亮和黑暗这两种尘埃,最终没有实体存在。 就像阿难你所体验到的,应当了解这个见性并不是由明亮和黑暗带来的,也不是由根器(眼睛)产生的,也不是由空而产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由明亮而来的话,那么黑暗就随之消失,就不应该有见黑暗。 如果是由黑暗而来的话,明亮就随之消失,就不应该有见明亮。 如果是由根器产生的话,就不应该有明亮和黑暗。 这个见性,本来就没有自己的本性。 如果说它是由空而出现的话,那么眼睛注视的尘象应该归于见根(眼睛); 如果空自己观察,那么与你(阿难)无关。 所以应当了解眼睛进入了虚妄,不是因为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啊!比如有人用两手塞住自己的耳朵,耳根因为劳累而在头脑中发出声音,耳朵和劳累也是菩提的体现。 劳累和耳朵的疲劳是由于动静这两种妄想尘埃的存在所引起的,劳累将这些尘埃吸入到自己的身体中,这就称为听闻性。 这个听闻性离开了动和静这两种尘埃,最终没有实体存在。 就像阿难你所体验到的,应当了解这个听闻性并不是由动和静带来的,也不是由根器(耳朵)产生的,也不是由空而产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由静而来的话,动就随之消失,就不应该有闻动。 如果是由动而来的话,静就随之消失,就不应该有觉静。 如果是由根器产生的话,就不应该有动和静。 这个听闻性,本来就没有自己的本性。如果说它是由空而出现的话,那么有听成性就不是虚空; 如果空自己聆听,那么与你(阿难)无关。 所以应当了解耳朵进入了虚妄,不是因为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比如有人急忙塞住自己的鼻子,久而成为劳累状态,于是在鼻子中闻到了冰冷的触感,因为触感的不同而区分了通畅和阻塞的情况,就像闻到各种香气和臭气一样,鼻子和劳累也是菩提的体现。 劳累和鼻子疲劳是由于通畅和阻塞这两种妄想尘埃的存在所引起的,劳累将这些尘埃吸入自己的身体中,这就称为嗅闻性。 这个嗅闻性离开了通畅和阻塞这两种尘埃,最终没有实体存在。 就像阿难你所体验到的,应当了解这个嗅闻性不是由通畅而来的,也不是由根器(鼻子)产生的,也不是由空而产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由通畅而来的话,阻塞就随之消失,如何知道阻塞的存在呢? 如果因为阻塞而有,通畅就应该无法闻知,如何能够明晰香味和臭味的触感呢? 如果是由根器产生的话,就不应该有通畅和阻塞的味觉尘埃存在。 这种嗅闻的本质是没有自己的本性的。 如果说它是由空而出现的,那么嗅闻本应当直接回到你的鼻子感觉,空自己就能够嗅知,与你无关。 所以应当了解鼻子进入了虚妄,不是因为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比如有人用舌头舔吻,使舌头感到疲劳,如果这个人生病了就会有苦味,而健康的人微微感到甜味,这是由于甜味和苦味凸显了舌根,当不动时,淡味常在。 舌头和疲劳也是菩提的体现,劳累和舌头疲劳是由于甜味、苦味和淡味这三种妄想尘埃的存在所引起的,劳累将这些尘埃吸入自己的身体中,这就称为知味性。 这个知味性离开了甜味、苦味和淡味这三种尘埃,最终没有实体存在。 就像阿难你所体验到的,应当了解这种尝苦味、淡味和知味的本质,并不是由甜味和苦味而来的,也不是由淡味产生的,也不是由根器(舌头)产生的,也不是由空而产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由甜味和苦味而来的话,淡味就会消失,如何知道淡味呢? 如果是由淡味产生的话,甜味和苦味就会消失,如何知道甜味和苦味这两个相对呢? 如果是由根器产生的话,甜味、苦味和淡味的尘埃就不应该存在。 这种知味的本质是没有自己的本性的。 如果说它是由空而出现的话,虚空本应当自己尝味而不是你的口感知觉,空自己就能够知道味道,与你无关。 所以应当了解舌头进入了虚妄,不是因为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比如有人用冰冷的手触摸热手, 如果冰冷的势头大于热的话就会感觉冷, 如果热的力量胜过冷的话就会感觉热,就像通过这种接触感觉到的触感在离开知觉的情况下显现出来,涉及势力的成因是由于接触而产生的。 身体和劳累也是菩提的体现,劳累和身体的疲劳是由于离合这两种妄想尘埃的存在所引起的,劳累将这些尘埃吸入自己的身体中,这就称为知觉性。 这个知觉性离开了离合这两种尘埃,最终没有实体存在。 就像阿难你所体验到的,应当了解这个觉知,并不是由离合而来的,也不是由违顺而产生的,也不是由根器(身体)产生的,也不是由空而产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在合的时候而来的话,离合已经消失,如何感觉离合呢?违顺的两个相也是如此。 如果是由根器产生的话,离合和违顺的四个相都不应该存在。 所以你的身体的知觉是没有自己的本性的。如果说它是由空而出现的话,空自己就能够知觉,与你无关。 所以应当了解身体进入了虚妄,不是因为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比如有人劳累了就会睡觉,睡得酣畅后又醒来,观察尘埃的时候记得和遗忘的情况都是虚妄的,这是由于颠倒思维产生的住与灭不同,吸入习惯中的尘埃而无法超越。 意识和劳累也是菩提的体现,劳累和意识的疲劳是由于生和灭这两种妄想尘埃的存在所引起的,劳累将这些尘埃吸入自己的身体中,这就称为觉知性。 这个觉知性离开了醒和睡眠这两种尘埃,最终没有实体存在。 就像阿难你所体验到的,应当了解这个觉知的本质,并不是由醒和睡眠而来的,也不是由生和灭产生的,也不是由根器(意识)产生的,也不是由空而产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由醒而来的话,睡眠就随之消失,那么睡眠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如果说是由灭产生的话,生就随之消失,谁能够知道生呢? 如果是由根器产生的话,醒和睡眠这两个相随身开合,离开这两个实体,这个觉知就和空中的花一样,最终没有本性。 如果说它是由空而产生的话,空自己就能够知觉,与你无关。 所以应当了解意识进入了虚妄,不是因为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还有,阿难!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为何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 阿难!你先观察一下这个祇陀树林和所有的泉水池。 你认为这些是色生眼所见呢?还是眼生色相呢? 阿难!如果眼根产生色相的话,看空的时候就不会有色,色的本质应该消失,一旦色相消失,谁能明了空的本质呢?空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色尘产生了眼所见的话,看空的时候就会消失,消失了就没有色,谁能明了空和色呢? 所以应当了解,视觉和色彩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色和视觉的两个方面都是虚妄的,不是因为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你再听听这祇陀园中,食堂里击鼓的声音,众人集合时敲钟的声音,钟鼓的音声前后连续不断。 你认为这些声音是从耳边传来的呢?还是耳朝着声音的方向去了呢? 阿难!如果这声音是从耳边传来的话,那我在室罗城乞食的时候就不会听到这声音,只有在祇陀林中才能听到。 这声音必然是传到了阿难的耳朵里,而目连、迦叶他们应该听不到,更不用说其中的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一听钟声就同时到了食堂。 如果阿难的耳朵朝着声音的方向去了,那我在祇陀林中住的时候就不会听到钟声了,只有在室罗城才能听到。 阿难听到鼓声的时候,他的耳朵已经离开了击鼓的地方,所以不可能同时听到钟声,更不用说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如果没有来往,也就没有听觉。 所以应当了解听觉和声音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听和声音的两个方面都是虚妄的,不是因为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你再嗅嗅这个炉子里的檀木香,这香味如果只有一铢的话,室罗城四十里内的人同时都能闻到。 你认为这香味是从檀木中产生的呢?从你的鼻子中产生的呢?还是从空中产生的呢? 阿难!如果这香味是从你的鼻子中产生的话,那么鼻子所产生的香味应该从鼻子里出来,鼻子不是檀木,怎么会有檀木的气味呢?如果说你闻到香味是从鼻子中进入的,那么鼻子中出现香味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如果香味是从空中产生的话,空的本性是常恒不变的,香味应该一直存在,为什么要通过炉中燃烧这枯木来释放香呢? 如果说香味是从木头中产生的,那么这香味质地经过燃烧就变成了烟, 如果鼻子闻到的话就会被烟味所蒙蔽,烟雾还没有散到四十里远,怎么可能已经闻到了呢? 所以应当了解香气和闻觉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嗅和香气的两个方面都是虚妄的,不是因为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你经常在众人中拿着钵,有时会遇到美味的酥酪和醍醐,被称为上品味道。 你认为这个味道是从空中产生的吗?从舌头中产生的吗?还是从食物中产生的呢? 阿难!如果这个味道是从你的舌头中产生的话,在你的口中只有一块舌头,那舌头在那一刻就会变成酥味,遇到黑石蜜也不会改变。 如果没有变化,那就不能称之为知觉味道。 如果发生了变化,那舌头就不是多个体的了,怎么可能有多个味道的知觉呢? 如果味道是从食物中产生的话,食物本身没有意识,它怎么会自己知道呢? 而且如果食物自己有知觉,那它就和其他人一样,为什么要提前告诉你呢? 如果味道是从空中产生的话,当你尝试啃食虚空时会有什么味道呢? 如果说虚空会有咸味,那么你的舌头也会有咸味,你的脸也会有咸味,这样的话,人类和海鱼就没有区别了。 如果一直只吃咸的而不知道淡的,那就不会感觉到咸味了,也不会知道淡味,那我们就无法知觉到任何味道,那叫什么味道呢? 所以我们应当了解味觉和舌头的尝觉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尝和味道的两个方面都是虚妄的,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你经常在早晨用手摩擦头部。 你认为这个摩擦只是为了能够触摸而已。 能够触摸的是在手上吗?还是在头上呢?如果在手上的话,头部就没有知觉,怎么能称为触摸呢? 如果在头上的话,手就没有用处,怎么能称为触摸呢? 如果它们各自都有,那么你阿难就应该有两个身体了。 如果头部和手一起触摸产生的触觉的话,那手和头部就应该是一个整体了。 如果是一个整体的话,那触摸就没有实现。 如果是两个部分的话,那么触摸的主体究竟是在哪里呢? 既不在能力中,也不在被触摸的物体中。所以我们不能说你和虚空之间存在着触摸的关系。 所以我们应当明白觉知触摸和身体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身体和触摸的两个方面都是虚妄的,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你常常思考善、恶、无记这三种性质,以及它们的生成法则。 这个法则是从心中产生的吗?还是离开心有其他的存在方式呢? 阿难!如果说这个法则是从心中产生的话,那它既不是尘境,也不是心所依附的对象,那它在哪里呢? 如果说它离开心有其他的存在方式,那么这个法则本身就具备知觉性吗? 还是没有知觉性?如果具备知觉性的话,那它就是心的一部分,和你不是两个不同的存在,怎么会说你的心和它不同呢? 如果不具备知觉性的话,那这个尘境既不是色、声、香、味、触觉、冷暖以及虚空的形相,那它在哪里呢? 现在在色和虚空上都没有任何表示,不应该认为人间还有超越虚空的存在,心不是它所依附的对象,它是从谁的立场出发的呢? 所以应当知道法则和心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意识和法则都是虚妄的,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再次,阿难!你知道十八界的本质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吗? 阿难!根据你的理解,眼睛看到的颜色是由眼识所依附产生的,这个识觉是因为眼睛而产生的,以眼睛为界限? 还是因为颜色而产生,以颜色为界限? 阿难!如果是因为眼睛而产生的,那么在没有颜色的空无中,你的识觉有什么用途呢? 你所看到的也不是青、黄、赤、白这些颜色,没有任何表示可以用来确定界限。 如果是因为颜色而产生的,那么在没有颜色的情况下,你的识觉应该消失,怎么会有识知虚空的本性呢? 如果颜色发生变化,你的识觉也会随着颜色的变化而变化,而你的识觉没有变化,那界限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 如果根据变化来确定,界限就是变化的,自然就没有界限;如果不变化,就是恒定的。 既然是由颜色产生的,你就不应该识知虚空的存在。 如果同时有两种眼色同时产生,合在一起就是中离,离开又是两个合在一起,本质混乱,怎么会有界限呢? 所以应当知道眼睛看到的颜色是依附眼识而产生的界限,三者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眼睛、颜色和界限都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你也明白,耳朵听到的声音是由耳识所依附产生的。 这个识觉是因为耳朵而产生的,以耳朵为界限?还是因为声音而产生,以声音为界限? 阿难!如果说是因为耳朵而产生的,那么动静两个相位都不出现,根本没有知觉,肯定无法知道什么; 如果没有知觉,识觉又是什么形状?如果以耳朵来听,又没有动静,听不到任何东西。 那么耳朵形状和色触尘等混合在一起,被称为识的界限,那这个耳识界限又是根据谁来确定的呢? 如果说是因为声音而产生的,那么识觉是因为声音而产生的,那和听觉没有关系,没有听觉就没有声音所在; 识觉因为声音而产生,假设声音是因为听觉而有的话,那听觉和识觉就是同一个了,那谁能知道听觉和识觉呢? 如果没有知觉,最终就像植物一样。不能说声音和听觉的混合成为了界限,没有中间位置,那内外相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所以应当知道耳朵听到的声音是依附于耳识而产生的界限,三个方面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耳朵、声音和界限都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你也明白,鼻子嗅到的香味是由鼻识所依附产生的。 这个识觉是因为鼻子而产生的,以鼻子为界限?还是因为香味而产生,以香味为界限? 阿难!如果是因为鼻子而产生的,那么在你的心中,你将鼻子看作什么?是肉体的形状和双爪的外观吗?是嗅觉和知觉的动摇性质吗? 如果以肉体为知觉的对象,那肉体恰巧就是身体,身体的知觉就是触觉,不属于鼻子,属于尘境,那鼻子就无法被称为界限了; 如果以嗅觉为知觉的对象,又你的心中以什么为知觉呢? 以肉体为知觉的话,那肉体的知觉并不是鼻子的; 以虚空为知觉的话,虚空自己能知道肉体,肯定不是觉知了, 这样的话,阿难你就没有所在了; 以香味为知觉的话,那知觉就属于香味,和你没有关系。 如果是因为香味而产生的识觉,因为香味有识觉,那眼睛看到的不能看到眼睛,因为香味有觉知,不觉知香味就不是生命,觉知就不是识觉。 香味并不具备知觉,香味的界限就无法确定; 识觉不了解香味,界限就不是根据香味建立的,既没有中间位置,内外相对也无法形成。 那些闻觉的性质最终都是虚妄的。 所以应当知道鼻子嗅的香味是依附于鼻识而产生的界限,三个方面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鼻子、香味和界限都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你也明白,舌头尝到的味道是由舌识所依附产生的。 这个识觉是因为舌头而产生的,以舌头为界限?还是因为味道而产生,以味道为界限? 阿难!如果是因为舌头而产生的,那么世间的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等都没有味道。 你自己尝一下舌头是甜的还是苦的? 如果舌头的本性是苦的,那么谁来尝舌头呢? 舌头本身不会尝味道,那么谁来觉知呢?舌头的本性并不是苦的,味道本身就不产生,那界限是怎么确定的呢? 如果是因为味道而产生的,那么识觉本身就是味道,和舌根一样不会自己尝味道,那怎么会知觉味道呢? 而且所有的味道并不是由一种物质产生的,味道多了识觉也应该有多个身体。 如果识觉体是一个,那味道就会产生。咸、淡、甘、辛等味道的合在一起产生的变化和异相都是相同的味道,没有区别。 如果没有区别,就不能称之为识觉,那又怎么能称之为舌味的识觉界限呢?不能说虚空产生了你的心识。 舌味合而为一,即在其中没有自性存在,那又怎么会有界限呢? 所以应当知道舌头尝到的味道是依附于舌识而产生的界限,三个方面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舌头、味道和界限都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你也明白,身体触摸的感觉是由身体识觉所依附产生的。 这个识觉是因为身体而产生的,以身体为界限? 还是因为触摸而产生,以触摸为界限? 阿难!如果是因为身体而产生的,那么合和离两个觉知相位都不存在,触摸没有对象,身体识觉该知觉什么呢? 如果因为触摸而产生的,那么没有你的身体,谁会有不属于身体的觉知合和离? 阿难!物体不能触摸知觉,只有身体知觉可以触摸;知觉身体就是触摸,知觉触摸就是身体。 即触摸不是身体,即身体不是触摸,身体和触摸两个相位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合在一起就是身体自身的本性,离开身体就是虚空等相,内外关系无法形成。 中间没有立足点,那内外关系怎么会有呢?既然没有中间位置,内外关系也无法确定。 那么你的识觉是依附于谁来产生界限呢? 所以应当知道身体触摸的感觉是依附于身体识觉而产生的界限,三个方面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身体、触摸和界限都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阿难!你也明白,意念和法则是由意识所依附产生的。 这个识觉是因为意念而产生的,以意念为界限?还是因为法则而产生,以法则为界限? 阿难!如果是因为意念而产生的,那在你的意念中必定有所思考,产生你的意念。 如果没有先前的法则,意念就没有所依附,离开依附就没有形成,识觉又有何用?而你的识心同时包含了各种思考,兼具不同的特性,既是相同又是不同?相同的意念即意念本身,又如何产生?不同的意念又不相同,识觉应该不存在。 如果没有识觉,又如何产生意念?如果有识觉,又如何识知意念? 只有相同和不同两个性质都无法成立,那界限又如何确立? 如果是因为法则而产生的,世间的法则离不开五尘。 你观察颜色的法则,以及声音、香味、触觉的法则,它们明确地分别对应着五根,不是由意念所包括。 你的识觉决定依附于法则而产生,现在你仔细观察法则,法则的样貌是怎样的? 如果离开了颜色的空性、动静、通畅和阻塞、合并和分离、生起和灭亡,超越了这些相貌,最终无所得。 生起时,颜色、空性和各种法则也同时产生;灭亡时,颜色、空性和各种法则也同时灭亡。 既然没有因缘,因而产生了识觉的形象,那么形象就无法存在。 所以应当知道,意念和法则是依附于意识而产生的界限,三个方面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处所,意念、法则和界限都不是由因缘而有,也不是自然本性。 阿难,佛常常说和合的因缘,世间一切的变化都是由四大元素和合而发生的。 那么如何说佛排除了因缘和自然? 我现在不明白这个意义所属,只是希望您怜悯地开示众生中道的真理,不玩弄空洞的理论。 那时,佛告诉阿难说:“你以前已经厌倦了声闻和缘觉的小乘法门,发心努力追求无上菩提,所以我现在要为你开示第一义谛。 如何再将世间的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呢?虽然你听闻了很多,就像一个知道药材的人,但是真正的药材现在摆在你面前,却无法分辨。 如来说你可真可怜。 现在你要认真听,我将为你详细分辨开示,也让将来修行的大乘修行者能够通达实相。” 阿难默然无言,顺从佛的圣旨。 “阿难!就像你所说的,四大元素的和合发明了世间各种变化。 阿难!如果那个大性体不是合的话,就无法与诸大元素混合,就像虚空与各种颜色不和合一样; 如果是和合的话,就与变化相同,始终相辅相成,生灭相续,生生死死,如旋转的火轮没有停息。 阿难!就像水变成冰,冰还能变回水一样。你观察地的本性,从大地的粗大到微尘的细小,邻近的虚尘与极微的粒子相分离,颜色的边界由七分组成,更进一步分析邻近的虚尘即可发现实空的本性。 阿难!如果这个邻近的虚尘分离成虚空,就要知道虚空是由颜色相所产生。 现在你问道:‘因为和合的关系,世间的各种变化相才产生。’ 你要仔细观察这个邻近的虚尘,用几个虚空才能形成它?邻近的虚尘不应该由邻近的虚尘来形成。 而邻近的虚尘分离进入虚空时,用几个颜色相才能形成虚空?如果颜色相合起来,合起来的颜色并不是虚空; 如果虚空合起来,合起来的虚空也不是颜色。 颜色还可以分离,那虚空又如何合并呢?你原本不知道如来的本性中,颜色是真实的空性,空性是真实的颜色,清净本来就存在于法界之中; 根据众生的心而应用所知的标准,循着因果关系而发现真实。 世间的无知,迷惑是因为因缘和自然的本性,都是识心分别计算出来的,只是有人说了而已,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阿难!火的本性没有我,寄宿于各种因缘之中。 你观察城中一个还没有吃饭的家庭想要生火做饭时,手持火石去寻找火源。 阿难!所谓和合的名称,就像我和你以及千二百五十个比丘现在在一起,虽然众人都是一体的,但从根本上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都有所生的氏族和名字,比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姓,优卢频螺迦叶是波种姓,阿难是昙种姓。 阿难!如果这个火的本性是由和合所产生的,那么手持镜子去寻找火的人,这个火是从镜子中出来的吗?是从艾草中出来的吗?是从太阳来的吗? 阿难!如果是从太阳来的,那它自然会烧着你手中的艾草,太阳照到林木上也会使其燃烧。 如果是从镜子中出来的,那它应该在镜子中出现然后燃烧艾草,为什么镜子不融化?你手中的东西还没有变热,为什么要融化呢? 如果是从艾草中产生的,那为什么要借助镜子和光明相接触,才能使火产生呢? 你又观察镜子是因为手持,太阳是从天降,艾草是在地上生长,那火从哪里来到这里呢? 太阳和镜子相距遥远,既不是和合的关系,也不是不和合的关系,火光理应无法自有。你还不知道如来的本性中,火是真实的空性,空性是真实的火,清净本来就存在于法界之中;根据众生的心而应用所知的标准。 阿难!你要知道!世间的人在一个地方拿着镜子,火就在另一个地方产生,法界中到处充满人们持有的镜子和火的产生,遍及世间,没有一个方所,根据业果而发现真实。 世间的无知,迷惑是因为因缘和自然的本性,都是识心分别计算出来的,只是有人说了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 “阿难!水的本性不定,流动无常。就像室罗城中的仙人、斫迦罗仙和钵头摩诃萨多等幻术大师,他们寻求太阴精用来制作幻化药物,这些大师们在白天手持承接月光的容器中的水。 这个水是从珠子中出来的吗?是自然存在于空气中的吗?还是从月亮来的吗? 阿难!如果是从月亮来的,那它应该能够从远方使珠子中的水流出来,所经之处的林木都应该涌出水来。 如果涌出水来,为什么还需要依靠珠子才能产生水? 如果不涌出水来,那明明水并不是从月亮降下来的。 如果是从珠子中流出来的,那么珠子里应该常常有水流动,为什么要在半夜拿着白天的月光来承接呢? 如果是从空气中产生的,那空性无边,水应该无限,从人到天都应该陷入其中,那还怎么有水陆空的行走呢? 你要进一步观察,月亮从天上升起,珠子因为被手持而存在,承接水的容器是人自己准备的,水从哪里流注到这里来? 月亮和珠子相距遥远,既不是和合的关系,也不是不和合的关系,水精理应无法自有。 你还不知道如来的本性中,水是真实的空性,空性是真实的水,清净本来就存在于法界之中; 根据众生的心而应用所知的标准,一处拿着珠子就有水流出,遍及法界,充满法而生,生满世间,没有一个方所,根据业果而发现真实。 世间的无知,迷惑是因为因缘和自然的本性,都是识心分别计算出来的,只是有人说了而已,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阿难!风的本性没有实体,动静不常。 你经常整理衣服进入大众中,当僧伽梨角动起来或者接近别人时,会有微风拂过别人的面庞。 这个风是从袈裟角出来的吗?是从虚空中发出的吗?还是在别人的面上产生的吗? 阿难!如果这个风是从袈裟角出来的,那你穿着袈裟的衣服,衣服应该会飞动离开你的身体; 我现在在说法的时候,衣服垂下来,你看我的衣服的风在哪里?不应该衣服里有藏着风的地方。 如果这个风是从虚空中产生的,那你的衣服不动,为什么还会有拂过的感觉? 虚空是常住的,风应该会常常产生; 如果没有风的时候,虚空就会消失。 风的消失是可以看见的,那虚空的消失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有生有灭,那就不能称为虚空; 称为虚空,那风从哪里来呢? 如果风是自己产生拂过别人的面,那从那个人的面上来的风也应该拂过你,那你整理衣服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反过来拂到呢? 你要仔细观察,整理衣服是你在动,面属于那个人,虚空是静止的,没有参与流动,那风是从哪个方向被激动来到这里的?风和空的本性是分离的,既不是和合的关系,也不是不和合的关系,风的本性不能自己产生。 你似乎不知道如来佛的本性中,是真实的风的空性,空性是真实的风,清净本来就存在于法界之中; 根据众生的心而应用所知的标准。 阿难!就像你一个人微微动一下服装就有微风产生,遍及法界,拂满整个国土,周遍世间没有一个方所,根据业果而发现真实。 世间的无知,迷惑是因为因缘和自然的本性,都是识心分别计算出来的,只是有人说了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 阿难!空性没有形体,是因为色相显现。 就像在室罗城离河很远的地方,有一些刹利种族、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人,他们新建安居凿井取水,在挖掘的过程中,土地出土了一尺,其中就有一尺的虚空。 如此以此类推,出土一丈就有一丈的虚空,虚空的深浅取决于出土的多少。 这个虚空是因为土地出土而产生的吗?是因为挖掘而产生的吗?还是无因自生的? 阿难!如果说这个虚空是无因自生的,那在挖掘之前为什么没有障碍,只见到大地迥然无通道? 如果是因为土地出土,那在土地出土的时候应该会看到虚空进入,如果土先出而没有空进入,那么虚空是因为土地而出现的呢? 如果没有出入,那么虚空和土地本质上没有区别,没有差异,那么土地出土时为什么虚空没有出现呢? 如果是因为挖掘而出现的,那么挖掘出的空应该不是出土的吧? 如果不是因为挖掘而出现,那么挖掘自然出土,那么为什么能看到空呢? 你还是要仔细观察,挖掘是人手操作,土地因为移动,虚空又是从哪里出现的呢? 挖掘空和实体没有任何关联,既不是和合的关系,也不是不和合的关系,虚空不应该自己出现。 如果这个虚空,本性是圆满周遍的,不会动摇,应该知道现前的地水火风都是名为五大的本性真正圆融,都是如来之藏,本没有生死。 阿难!你的心迷惑,没有觉悟四大元素是如来之藏,应该观察虚空,不论出还是入,都不是出入的。 你完全不知道如来之藏中,本性觉知是真实的空性,空性是真实的觉知,清净本来就存在于法界之中,根据众生的心而应用所知的标准。 阿难!就像一个井中空空生出一个井,十方虚空也是如此,圆满的十方没有方位,根据业果而发现真实。 世间的无知,迷惑是因为因缘和自然的本性,都是识心分别计算出来的,只是说了一些话而已,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阿难!看见、觉知、无知,都是因为色相和空有关。 就像你现在在祇陀林中,早晨明亮,晚上昏暗; 在白天居住的时候,白月亮就会发光,黑月亮就会变暗。 这种见觉是因为分析明暗而产生的。 这个见觉与明暗和虚空是同一体的吗?是不是同一个体?或者是不同的体? 阿难!如果这个见觉与明暗和虚空元一体的话,明暗就会相互矛盾。 暗的时候没有明,明的时候不是暗,如果与暗是一体的话,明就消失了; 必须与明合一,暗的时候就会灭,那么如何见到明和暗呢? 如果暗与明是不同的,那么见觉就没有生灭,怎么能称为一体呢? 如果这个见觉不是与明暗和虚空是同一个体的话,那你离开明暗和虚空,分析见觉的原始形相是什么样子呢?离开明离开暗和离开虚空,见觉就像龟毛兔角一样。 明暗和虚空这三个事物是不同的,从何立足来观察呢? 明暗是相对的,怎么可能是相同的?离开这三个元素,怎么可能是相同的? 分割空和分割见觉本来没有边界,怎么可能是不同的? 见暗见明的本性不是会改变的,怎么可能是不同的? 你要更加仔细观察、微观察、详细观察、深入观察,观察明是来自太阳,暗随着黑月,与虚空相通,归于大地,这样的见觉是从哪里产生的? 见觉、觉知和空性既不是和合的关系,也不是不和合的关系,见觉的本性不可能自己产生。 如果见闻知的本性是圆满周遍不动摇的话,应该知道无边无动的虚空和他的摇动,地水火风都是名为六大的本性真正圆融,都是如来之藏,没有生灭。 阿难!你的本性陷入沉沦,没有觉悟你的见闻觉知本来就是如来之藏,你应该观察这个见闻觉知,是生还是灭?是相同还是不同?是非生灭?是非相同不同? 你完全不知道如来之藏中,本性是见觉明觉和精明的见,清净本来就存在于法界之中,根据众生的心而应用所知的标准。 就像一个见根周围观察法界,听闻嗅尝触觉以及觉知,妙妙的德性遍布法界,圆满的十方没有具体的方位,根据业果而发现真实。 世间的无知,迷惑是因为因缘和自然的本性,都是识心分别计算出来的,只是有一些话而已,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阿难!识性没有根源,是在六种根与尘妄出现。 你现在遍观这位圣众,用眼睛循环观察,你的目光像镜子中一样,没有分别和分析,你的识在其中按次序标识出来,这是文殊菩萨,这是富楼那菩萨,这是目乾连菩萨,这是须菩提菩萨,这是舍利弗。 这个识了知是由见而生的吗?是由相而生的吗?是由虚空而生的吗?还是突然没有原因地出现的吗? 阿难!如果说你的识性是生于见中的,就像没有明暗和色空那样,那四种元素也就没有起源,你的见性还能从何处产生识呢? 如果说你的识性是生于相中的,不是从见生的,既看不见明亮也看不见暗淡,明暗不瞩即没有色空,那样的相还能从何处产生识呢? 如果说识生于空中,既不是相也不是见,不是见就没有辩别,自然无法知道明暗色空,不是相就灭缘,见闻觉知没有立足之地; 在这两者之外,空非同无,有非同物,如此识要如何分辨呢? 如果说没有原因突然而出现,那为什么不在白天分别识别明亮的月亮呢? 你要更加仔细、详细、微观地审视,看见被你的眼睛托起,推测前境,可以成为有的形象,不推测就成为无的形象,如此识的因缘从何处产生? 识动、见澄既不是和合的关系,闻听觉知也是如此,识的因缘不应该从无中产生。 如果说这个识心本来就没有起源,就要知道见闻发明了知的本性是如来之藏,兼有虚空、地水、火风都是名为七大的本性真正圆融,都是如来之藏,没有生灭。 阿难!你的心思粗浮,没有觉悟见闻发明了知的本性是如来之藏。 你应该观察这六个识心的地方,是相同还是不同?是空还是有?是非相同不同?是非空有? 你原本不知道如来之藏中,本性是识、明知、觉明真识,妙妙的觉悟遍布法界,包含十方虚空,没有具体的方位,根据业果而发现真实。 世间的无知,迷惑是因为因缘和自然的本性,都是识心分别计算出来的,只是有一些话而已,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在如来微妙开示之下,阿难和众人都体悟到身心荡然无挂碍。 众人各自觉知心灵遍布十方,观察十方空无限广大,就像掌中持有一片叶子一样。 一切世间的物象都是菩提妙明元心的表现,心的精华遍布十方,含藏万象。 反观父母所生的身体,就像十方虚空中吹来的一粒微尘,或存在或消失,如同浩瀚大海中的一片浮沤,起灭无从预测。 明白自己获得了本源妙心,常住不灭,向佛恭敬礼拜合掌,获得前所未有的喜悦。 在如来面前,赞颂佛的偈语:“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啰心无动转。” 这是向如来表达赞颂的佛偈。 佛是持有妙湛无动的尊严,是世间罕有的首楞严王。 佛消除了我亿劫以来颠倒的妄想,不经历无边无际的修行便获得了法身。 愿今能成为宝王,回向度化无边众生,将这颗深邃的心献给佛,以此来报答佛的恩德。 请佛为我证明,我在这五浊恶世下立誓先入佛道,像一众生未成佛一样,决不止步于此,直至达到涅槃境地。 大雄宝殿、大力菩萨、大慈悲的佛,请你除去我微妙的迷惑,让我早日获得无上的觉悟,在十方界坐禅修行。 让我像舜若多一样,能够消除性的执著,烁迦啰心不再动转。 |
GMT+8, 2025-4-3 16:56 , Processed in 0.036701 second(s), 15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